(通讯员:苏梦扬 指导老师:宋文妍)2025年年初,一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讲座引起了几个年轻人的深思。1月4日,志同道合的他们决定回到家乡,探访身边的非遗文化,寻古味、踏新路。这个寒假,来自中国民航大学2024级经济与管理学院的13名学生,深入走访调查了八个省市的历史遗迹及非遗传承,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书写了一段独特的文化记忆。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齐聚一堂,共同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大家满怀热忱,积极参与讨论,确定了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的主题。同时,团队内部熟练运用各种小程序,如:匿名意见箱、在线签字收集、群投票等,以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
行动组的足迹从南京开始,探访了包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历史博物馆、鸡鸣寺、颐和路公馆区、浦口火车站等在内的12处文化遗迹。朝着香火氤氲的鸡鸣寺走去,成员们领略到了属于中国古代宗教的庄严肃穆;细细浏览南京历史博物馆,他们近距离接触了这座十三朝古都;站在浦口火车站,生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们更加明白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的一张张相片。历史无声,文化遗产便是时间的文字。
图为实践队队员拍摄以及探访的各处文化遗产(部分)
随后,行动组前往山西,探访了晋祠、天龙山石窟、双塔寺等8处历史遗迹,领略了五千年文明的脚印。在陕西,行动组走访了安康文庙、西安钟楼、旬阳太极城等9处文化地标,深入了解了关中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行动组还探访了安徽的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内蒙古的红山遗址群、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以及海南的莺歌海盐场。众多历史遗迹见证着辉煌的中华文明,也让行动组成员深切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探访历史遗迹的同时,行动组还深入体验了各地的非遗技艺。在山西晋城,他们拜访了润城枣糕的制作师傅,号召家人一同复刻了这一传统美食;在恩施,他们参与了“野猪灯”表演,并采访了非遗传承人;在海南,他们走进莺歌海盐场,亲手体验了海盐的制作过程。这些实践活动,为年轻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那些技艺也在人们手上一次次重复着新的生命。
图为实践队队员拍摄以及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片(部分)
在探访相继结束后,行动组领悟了那些历史印记的珍贵,却也深感它们在大众记忆中的遗失。从饱经风霜的南京、到古韵悠长的恩施,从质朴淳厚的山西、到五光十色的海南。探访活动结束后,他们将这一路所历凝成17篇推送及2个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传播,浏览量共计八千多次。对此,团队中的张郑怡同学感慨道:“随着时光不停转动,虽然有各种新事物蓬勃涌现,但总会有人留在时光中拾遗,这些文化的瑰宝也值得让更多的人熟知。我们只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快要遗失的技艺、被历史磨损的建筑”。
2025年的寒假随着土家族新年傩戏尾音已经结束,属于文化遗产趣探行动组的故事即将告一段落,但热爱历史,不断求知,担当传承保护重任的年轻人依旧在行动。我们共同希望,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多的探访、更完善的保护和更悠久的传承。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