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时代浪潮下,为深入了解重庆黔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唤起大众对本土非遗的关注,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赴黔江实践队于2025年1月18日至2025年1月22日开展了以“探寻黔江非遗魅力,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涵盖了实地调研、采访交流、技艺学习、宣传推广等多个环节,旨在全方位挖掘黔江非遗的深厚内涵与价值。
活动伊始,实践队踏入重庆市民族博物馆。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像是沉默的讲诉者,等待我们去聆听它们的故事。廪君传说奏响巴文化序曲。相传他率巴人历经艰辛开疆拓土,其英勇智慧成为巴人精神象征,通过馆内展示,我见证他们的开拓历程,感受到巴人坚韧开拓精神,此精神扎根黔江,成家乡文化传承基因。西兰卡普斑斓绚丽,纹理色彩皆似土家先人智慧情感之作,图案丰富,或绘自然,或展生活。抚摸织锦,能感土家妇女劳作身影,它是土家文化载体,传承先辈审美与智慧。傩戏古老神秘,源于远古祭祀仪式。博物馆中的傩戏面具造型各异,背后故事独特。看着面具,能想象祭祀时表演者载歌载舞祈福的场景,它承载先辈敬畏与祈愿,是信仰与文化的延续。展柜里质朴的绿豆粉制作器具,见证家乡饮食文化传承。从石磨到蒸笼,每件器具都凝聚着家乡人的生活智慧与对美食的追求,见证绿豆粉从食材到美食的过程,是家乡饮食文化的实物见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当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实践队漫步在黔江夜市。夜市里热闹喧嚣,人来人往,各种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摊位上的灯光闪烁,映照出人们脸上的笑容,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在这里,我看到了卖绿豆粉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食客们一边品尝着美味的绿豆粉,一边与摊主热情地交谈着;还有卖西兰卡普小饰品的店铺,里面摆满了各种小巧精致的手工艺品,吸引着游客们驻足观赏和购买;更有一些民间艺人在街头表演傩戏的片段,虽然没有舞台上的华丽布景,但他们的表演却同样精彩,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这热闹的夜市,让我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相连。非遗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博物馆和书本之中,它更是融入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非遗文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实践队前往了濯水古镇。这座起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的古镇,不仅是阿蓬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武陵山区与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在少数民族服饰店,实践队穿上土家族传统服饰,体会到民族服饰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渝东南非遗文化馆,哭嫁习俗让我们感受到土家族女性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婚姻文化。讲解员讲述的绿豆粉历史,以及在世明绿豆粉店目睹的制作过程,让我明白这道美食背后的心血与智慧,它是家乡人民情感的寄托。
最后一天,实践队怀着崇敬之情,先后拜访黔江土陶和鸡杂非遗传承人。在土陶传承人的工作室,队员感受泥土气息,观赏琳琅满目的土陶作品。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亲身体验土陶制作,揉泥环节体会“慢工出细活”,拉坯时困难重重,好在逐渐掌握技巧,做出雏形陶罐,领悟到土陶制作不易及传承人的坚守。
之后,实践队拜访鸡杂非遗传承人,一进厨房就被浓郁香味吸引。传承人展示制作过程,分享制作技巧与传承中的艰难。鸡杂看似简单,实则需掌握诸多细节,传承人虽面临诸多挑战,却从未想过放弃传承。
此次寒假返乡实践,让队员走出书本局限,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深入接触家乡非遗文化后,队员领略到其博大精深,也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挑战与紧迫。队员意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任,不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失传,要助力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谢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