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余崔琬)
一、前言
黄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的积淀滋养,影响了国人及世界至今以及将来。由黄河而孕育出的黄河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厚重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天下炎黄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发源于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的黄河老腔更是携带着大地的气息,浓缩了原生态的黄河文明。黄河老腔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发展现状与问题的调研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二、调研过程
为了更好地学好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2023年7月24日至29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以“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及开新”为总主题,前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地考察。7月24日下午,实践队成员赴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与西北综勘黄河老腔艺术团进行座谈交流,聚焦黄河老腔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演绎,用镜头和笔头关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故事。
西北综勘黄河老腔艺术团与实践团成员合照(通讯员 余崔琬 摄)
三、调研方式
查阅文献资料、实地参观艺术团、访谈老腔艺人等
老腔艺人在教授学生板胡演奏技法(通讯员 余崔琬 摄)
四、黄河老腔传播优势
1.黄河老腔进入校园,初步形成传承格局
黄河老腔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靠的是前辈老艺人口口相传,今后非遗文化也须通过年轻一代传承下去。艺术团团长陈孝宽介绍,目前,除了艺术团的常驻成员老艺人们,也有具备秦腔基础的爱好者参与其中,还与当地的幼儿园合作成立了“潼关黄河老腔幼儿团”。艺术团形成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的一团、以三四十岁为主的二团和少儿传习班组成的组织形式,初步形成了“老-中-少”的传承格局,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艺术的后继问题。
2.传承创新演唱内容,探索新时代新表达
在艺术团现有的曲目库中,既有《黄河谣》《将令一声震山川》《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等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又有《古潼新貌》《扶贫干部到咱村》等与时俱进的新剧目,还有《两饼两汤真真嘹》《潼关五免赞》《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园丁赞》等利于孩子们传唱的童谣。为避免传统曲艺节目“一而再重唱”的视听疲劳,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取向,艺术团的导演杨林虎等曲目创作者积极探索,在继承黄河老腔传统曲艺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主导方向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创作了一首首弘扬主旋律、宣传好政策的新时代戏文,给老腔这一传统剧目重新赋予了时代色彩,让黄河老腔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3.融入大众传播格局,拓宽传播受众范围
近些年,黄河老腔积极走入银幕,在《黄金100秒》《一鸣惊人》《大河奔流》等电视节目均可见到黄河老腔艺人们精彩演出的身影,黄河老腔通过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走向千家万户,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既是响应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五、黄河老腔发展问题
1.市场运作有待完善
最近几年,黄河老腔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屡登国家、甚至国际大舞台,但却面临着远离普通观众的风险。目前,新型的大众文化开始兴起,都市文明纷纷开始向着城镇和乡村扩散,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产生于旧社会的黄河老腔其所具有的陈旧表演和表达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文化艺术要求,而且黄河老腔本身所包含的一些陈旧观念和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念都已经无法解释新生事物,因此就造成了其本身的生产危机。
2.传承面临后继无人
老腔发展至今仍然存在后继无人的严峻风险,虽然如今专门从事黄河老腔艺术表演能够有效的获得来自政府和地方文化机构的支持和补贴,如西北综勘院设计院会每月给老腔艺人一定的表演补助。但是,不难发现从事和学习黄河老腔的均为中老年人,真正对老腔感兴趣且乐于学习老腔艺术的年轻人却较少。同时,潼关本地的年轻人大量外流,该种行为的选择通常都是出于对经济利益追求方面来考虑的。究其原因,正是参与到老腔艺术表演事业当中所能够获取的报酬较少,在这个经济利益为主的老腔艺人很难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来维持家庭的运转,促使年轻人不再有成为老腔艺人的想法。
3.传播思路局限单一
近年来,黄河老腔虽然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时刻面临着远离人们群众的风险,而且老腔进行商业演出的价格越来越高,导致多数群众望而退却,很难真正欣赏到真正商业化演出的老腔。在此前,黄河老腔亦有与知名主播董宇辉的直播合作,但黄河老腔本身缺少触达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尝试,传播方式仍局限于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和微信朋友圈等人际传播。当前媒介生态、传播格局、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媒体时代要做好非遗传播,就需要摆脱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和方法局限,创造性地开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提升非遗传播效果。
六、建议与建议
1.融入现代多元文化,寻求自我创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黄河老腔,老腔应积极融入现代多元文化,比如与电影、话剧、现代音乐等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如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就巧妙运用西部独有的信天游、花儿等民歌小调融入到戏曲当中,与黄河老腔同宗同源的华阴老腔的央视猴年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就与摇滚乐融合,均取得“1+1>2”的传播效果。黄河老腔融入当代其他艺术形式,对自身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黄河老腔进行自我创新,在传统的历史剧目基础上,积极吸收民间故事传说中的正能量,创作符合时代背景和现代社会特点的新的优秀剧目,以满足观众需要和老腔发展需求。
2.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完善市场运作
近几年,新媒体不断涌现,因其传播的便捷性、多样性、高效性等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媒体背景下,人人皆可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分享传播自己的知识、体验和观点等,实现轻量化、生活化和易传播。黄河老腔应该积极利用现代传播途径,将优秀的剧目演出、唱段、皮影制作、皮影表演等制成视频或音频,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推广老腔艺术。此外,黄河老腔应与陕西著名旅游景点合作,使黄河老腔在陕西著名景区的演出常态化、票价合理化、表演专业化。
3.构建跨年龄层传承格局,实现多元发展
从使用工具上来说,黄河老腔中所使用的乐器和道具简单,如月琴、板胡、底胡、梆子、钟玲、马号、钩锣架子、木凳、木块等,有些为常见乐器,有些则为日常器具,这些不仅呈现了这一剧种的原生态呈现,该种成本低廉、乐器易得的特质更有利于黄河老腔的传承。目前,黄河老腔鲜有进大学的尝试,应推进“黄河老腔进校园”的项目,通过举办讲座、演出和工作坊等活动,向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介绍黄河老腔的起源、特点和唱演技巧,并提供学习实践机会。老腔艺人应多走进中小学校以及大专院校,建构起“老-中-青-少”的跨年龄层的传承格局格局,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非遗”活跃在大学校园,实现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的有效落实。
七、结语
黄河老腔作为中国古老的戏剧艺术,充满了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那声声入耳的旋律、荡气回肠的唱词都让人拾起崇敬的情怀和深刻的记忆。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对黄河老腔的源流、保护和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中华文明,让黄河老腔这一黄河岸边的千年古曲代代相传。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余崔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崔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