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春讲狮山,文脉续江南”实践团深入苏州狮子山片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基层文化深耕实践。青年学子们通过扎实的田野调研、生动的社区课堂与震撼的青春剧场,深度挖掘并活化“志士招国魂”等景观的爱国主义内涵,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为地方文脉的赓续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狮山调研:步履丈量历史,夯实叙事根基
实践始于扎实的田野调查。7月7日,团队首站深入狮山公园,对承载厚重历史的核心景观节点进行系统踏查。成员们聚焦“狮子回头望虎丘”传说地、“志士招国魂”摩崖石刻、石佛寺遗址等地,图文详实记录景观现状、导览标识内容及公众实际使用情况。
调研通过与前期搜集的方志文献和历史考据进行严谨比对,细致标注阐释存疑或信息脱节的关键条目,不仅为后续查证提供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团队既有汇编资料的不足。
尤其伫立于历经风雨的“志士招国魂”摩崖石刻前,团队结合近代史料,身临其境感受其蕴含的爱国主义叙事逻辑与精神感召力,为后续精准设计面向社区与青少年的文化传播实践,奠定了文本与情感基础。
团队同步开展了广泛的公众调研,覆盖游客、居民及公园管理者。问卷数据揭示:超过六成受访者对狮子山深厚的历史典故认知有限;逾九成青少年群体渴望更具互动性的文化体验形式。公众普遍的心声是“让狮山故事活起来”。这些发现精准定位了文化传承的堵点断点,为后续活动设计提供了明确靶向。
社区课堂:游戏点燃兴趣,共绘文化新章
带着调研成果,实践团于7月8日下午走进横塘街道狮山一社区公益暑托班,服务流动儿童和新业态家庭子女,正式推出“童探狮山,共绘新章”社区历史课堂。课堂以历史脉络为经线,以文化地标为纬线,采用趣味问答开场,迅速拉近孩子们与“狮子回头望虎丘”“志士招国魂”等典故的距离。随后的简笔画竞猜环节,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辨认文化符号;景观创意涂鸦则鼓励孩子们释放想象力,将历史意象转化为个人色彩浓厚的涂鸦,成功将抽象的历史传说和静态的遗址景观,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可绘的生动故事与画面。课堂现场,孩子们通过涂鸦创作与集体分享,巧妙地将口耳相传的家乡故事与具体的空间记忆相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悄然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7月9日上午,团队转战横山社区,延续“童探狮山”系列课程的精彩。通过精心准备的精彩图片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孩子们深入了解了景观背后的轶闻趣事;“闯关大比拼”和故事分享环节再次点燃了全场的参与热情。社区负责人反馈,这种寓教于乐、游戏化、图像化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喜爱,成效显著。
青春剧场:穿越时空对话,激荡爱国情怀
实践的高潮与深度聚焦,落在7月14日于狮山街道文体中心暑托班呈现的沉浸式历史课堂与原创历史剧《狮醒中国魂》。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活动深度挖掘狮子山“招国魂”景观所承载的磅礴爱国主义内涵,旨在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随着现场灯光渐暗,一段百余年前的壮举被重新唤醒——1903年,苏州爱国志士朱梁任率十八位热血青年登临狮子山,振臂高呼、为国招魂、激励民心的悲壮场景,在精心编排的讲述中徐徐展开。主讲人深刻阐释了“狮子回头望虎丘”的象征深意与“招国魂”诗文中的救亡呐喊。
随后,活动进入震撼人心的展演环节。在实践团成员的悉心引导下,暑托班的孩子们化身“小小志士”,与青年志愿者同台倾情演绎《登山集结》《魂兮归来》《虎丘再聚》三幕情景。舞台上,孩子们虽显稚嫩却无比认真,努力揣摩和再现先辈的神情、姿态与那份为民族觉醒呐喊的赤诚。亲身参与历史的过程,让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和口中讲述的故事,转化为孩子们心中真切可感、炽热燃烧的爱国情怀,也在他们纯净的心田里深深种下了为国担当的信念火种。
演出尾声的情感升华于“国魂狮山”留言板。孩子们郑重提笔,写下“愿我中华越发强大!”“狮山精神永不磨灭!”等真挚话语。稚嫩的笔迹,承载的是新时代少年炽热的家国情怀,象征着“招国魂”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续写。
从严谨的问卷调研到田野踏查,从创新的社区课堂到深情的青春剧场,苏州科技大学“青春讲狮山,文脉续江南”实践团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历史,用青春的智慧赋能文化景观活化。她们以实际行动证明:让家门口沉默的山石“开口说话”,是青年学子写给地方历史最真诚、最有温度的实践答卷。石虽无言,但纯澈的童声能让千年狮山开口诉说;史虽有距,而奔涌的青春正为不朽的文明血脉续写永恒篇章。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历史研究为桥,以文化传承为魂,在基层一线探索更富感染力的传播方式,让狮山故事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让江南文脉在青春的灌溉下永续辉煌。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