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载古今,一镇知中国。近日,江西财经大学“景德寻匠,瓷路向阳”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景德镇,拜访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陶瓷手艺人,感受熔铸在陶土与火焰中的大国工匠精神。于此,一段跨越世纪的窑火传奇画卷徐徐展开。

姜土生:党龄将近一甲子,半生烧得釉色匀

姜土生曾是景德镇建国瓷厂的厂长,柴窑的窑炉长,同时还是一名有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如今离开制瓷一线工作已经快三十年了。

姜爷爷回忆道:“当时没有先进仪器,只能用眼睛‘看’温度,柴窑温度要保持在1300℃,上下浮动不能超过2℃。一窑瓷要烧一整天,眼睛瞪得生疼也不能合眼,不然一窑的心血就全毁了。”而这份“毫厘之间见真章”的坚守,正是景德镇匠人精神的生动注脚。

半纸功名,风雪千山。谈话间,这位耄耋老人为我们展示了他曾经的成就——市劳模、省劳模奖章,全国五一奖章,还有大大小小的证书、奖章,摞成厚厚一叠。他将一枚锈迹斑斑的党徽放在手中摩挲:“我入党五十多年,烧窑时想着要烧出最好的瓷,为国家争光;当厂长时想着要带好队伍,让老手艺传下去——这就是我的初心。”

窑火映初心,匠心连党心。姜土生爷爷的故事让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深受触动。原来工匠精神里,藏着对党和事业的忠诚;原来初心使命中,有着对传承与发展的担当。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姜土生爷爷。徐新爱 供图

钟洪福:笔走龙蛇辟蹊径,刀锋流转塑泥胎

从事陶瓷艺术工作40余年,钟洪福大师成就斐然:他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曾荣获江西省省劳模等荣誉。他曾调研过十大瓷厂,发现唯独缺少雕刻技术,因此,他开始扎根普通的陶瓷绘画设计,再尝试把明清木雕、石雕、玉雕等技法运用到陶瓷上,开创了陶瓷大型浮雕艺术创作的新领域。

在工作室内,时光仿佛放缓,只有刻刀划过瓷胎的沙沙声,如蚕食桑叶般轻柔而执着。刀尖游走处,敦煌神女飘飘欲仙之态,栩栩如生。“陶瓷雕刻,是与泥坯的对话,更是与时间的角力。”他耐心讲解道,“有时候一处细密纹理,需屏息凝神数秒,错一分则全局尽毁。”

钟大师那专注的眼神、沉稳的腕力、刀尖下渐次绽放的繁复世界,无声地诠释着何谓“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极致匠心。此行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所谓工匠精神,正是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图为钟福洪先生为实践队成员展示陶瓷雕刻技艺。程钧豪 供图

章晨:古艺新生吹蓝釉,文化传播道且长

我们的团队于景德镇新青年湖田瓷社陶瓷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中心 ,采访了江西省“赣鄱俊才”文化领军人才、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景德镇陶瓷洒蓝划花非遗技艺传承人——章晨老师。

洒蓝釉作为一个冷门、鲜有学者研究的领域,如今通过章晨老师的不懈探索,从而再现世人眼前。章老师为我们耐心介绍了洒蓝釉工艺:竹筒覆纱,饱蘸釉浆,气息轻吐间,釉点如星雨般洒落素胎,窑火淬炼后幻化成深邃如夜空、澄澈如深海的无垠蓝韵。而为了更好地创新这门技术,他还设计了福娃图案,用洒蓝釉的工艺绘制在瓷器上,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他说,自己不仅是一个非遗传承人,更是一个文化传播者。每一年,他都奔赴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举办讲座,传播陶瓷文化。他鼓励大家道:“要时时刻刻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学生,应当学好自己的专业,发挥专业特长,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做有志青年,争做有为青年。”

图为章晨先生为实践队成员讲述洒蓝釉技艺。方涵松 供图

守正创新续文脉,瓷火千秋映匠心

姜土生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成为了“上世纪窑炉的守护者”;钟洪福精心钻研雕刻工序,发展陶瓷浮雕艺术;章晨窑变创新,将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恰如陶瓷从“泥”到“坯”再到“瓷”的工艺流程。

三位匠人,各具时代的缩影;三条殊途同归的守艺路,串联成半世纪的制瓷史。景德镇的灵魂在匠人掌心跳动,这跳动如此铿锵: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血脉,以创新之魄熔铸时代精魂,方能让跨越千年的窑火,永远照亮中华文明的璀璨星空。(通讯员 曹雨萱 徐淑敏)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