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杨佳奇)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响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号召,将宏伟蓝图化作巴山蜀水的生动实景。吹响“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最新号角。四川轻化工大学绿意生“金”·乡兴有“宜”探索团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文化赓续乡土根脉”为主题,于2025年8月1日至5日赴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沃野,用专业解码产业,倾听农声,感受乡韵,探寻振兴密码,奋力书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宣言,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川轻化学子的青春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赴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三洞村进行走访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赴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进行走访调研
探访乡村:党建引领下的产业振兴实践
8月1日,团队赴四川轻化工大学对口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地——屏山县锦屏镇三洞村,在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与村党支部书记郭开举展开深入访谈。了解到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000元增长至2025年的1.5万元,增长近8倍,村集体收入从零跃升至600万元,各类李子种植面积扩展至670亩,创造15个公益性岗位及10个村集体公司就业岗位,这个位于屏山县中部的偏远村庄终于实现华丽转身,经济支柱产业落地生花,生动诠释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践成效。
▲图为屏山县农业农村“十大工程”茵红李提质增效示范成果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郭开举向团队成员介绍乡村振兴
“党建的根扎得深,产业的叶才能长得茂”,郭书记向团队介绍,三洞村创新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形成四大支柱产业——水果产业以茵红李、柑橘为主导,竹笋产业聚焦特色抹荷笋,中药材种植涵盖黄柏、黄精、白芷等品种,同步发展山羊养殖。通过这种“果—笋—药—畜”立体农业结构,三洞村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入户40余次进行走访调研,结合村委会所提供数据,团队了解到当地现有6500亩食用竹产业,年收入预计达3000万元,1000多亩黄柏2024年以近15元每斤的价格卖出,为村民带来约300万元直接收入。山羊养殖产业年出栏量达2000头,通过“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年户均增收约1.2万元。
▲图为三洞村依靠当地条件发展四位一体立体农业结构
▲图为团队成员在三洞村进行入户走访调研
探索创新:生态循环与科技赋能的乡村实践
8月2日,团队前往四川川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创始人廖本兵擦拭着汗水向团队成员说道,“从手术刀到锄头,我花费五年才真正读懂土地”。这位医学生2014年回乡创业,历经养鸡、养羊、种猕猴桃的多次失败,最终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求,创新“兔粪—中药材”的生态循环之路发展模式。在占地十余亩的养殖场里,三万只肉兔的粪便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滋养着六种中药材,年销售额超600万元。他的创业故事印证出《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成效,当知识、技术与土地结合,就能催生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图为生态循环发展肉兔养殖场
中午,团队一行赴三洞村竹笋产业加工厂,学校派驻三洞村驻村干部郝率君老师向团队展示2024年学校向三洞村捐赠的两台自动剥笋机。当两台剥笋机高速运转时,昔日村民弯腰弓背的辛苦活变成轻松的流水线作业,单日加工能力从300斤提升至2000斤。车间内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的并行,盐水浸泡保鲜,烘干设备则大幅提升加工效率,使产品附加值增加三倍,这些举措鉴证“农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
▲图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向三洞村捐赠的自动剥笋机设备
▲图为三洞村流水线风干车间产出笋干成品
明悟传承:传统农业技艺的现代化转型
8月3日,团队走进三洞村集体公司,通过访谈了解到村里的李子产业已从传统散户种植发展为标准化管理,670亩种植基地,亩产提升至30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40%。“守的是手艺,变的是方法。”三洞村集体公司负责人杨再秀介绍,公司已经申请商标,计划通过“地理标志+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的号召。加之屏山县“托底性帮扶”与锦屏镇“新农人联盟”计划的同步实施,三年内将带动50户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预计户均年增收2万元。
▲图为三洞村集体公司标准化管理分拣设备加速现代化转型
▲图为三洞村集体公司标准化管理提升亩产成果
联盟聚力: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8月4日,团队赴屏山县锦屏镇人民政府开展走访调研,初入乡村振兴办公室,一张巨大的“产业联盟组织架构图”详细标注着17家副理事长单位和21家理事单位的分布。这不是简单的名单罗列,而是资源整合的作战图。锦屏镇人民政府农服中心副主任汪洋指着图表说。2025年3月,由屏山县锦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链主企业,联合16家村集体公司和5家专业合作社组建的“水果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屏山水果产业从分散经营迈向集群化发展新阶段。
▲图为团队成员赴屏山县锦屏镇人民政府开展走访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与锦屏镇富荣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在联盟推动下,锦屏镇现代农业温室大棚已培育出3个茵红李抗病新品系,通过十余次嫁接实验,糖度终于稳定在14%以上,而刚刚培育出的嫩芽枝条将通过“品种观察圃”送到20户示范农户手中。2025年联盟计划引进的40余个新品种中,低海拔车厘子和高甜白肉枇杷已完成适应性测试,预计明年可实现小规模挂果。
同时团队获悉,锦屏镇已建成10万亩李子产业带,年产8万吨,年收入达6亿元,另有2万亩柑橘产业年收入1亿元,形成“春有李花、秋有橘香”的特色农业景观,联盟产业的设立充分践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要求”,让深山里的农产品更快走向市场,奔向全国。
当天下午,在锦屏镇水果交易中心,锦乡农业公司总经理李雪梅向客商展示新设计的“金沙江果园”包装。果箱上的区块链溯源二维码,记录着18项农事操作数据和3次农残检测结果,真正实现回溯全流程监管。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推广的典型案例机制不仅局限于溯源二维码,同样包括采取二次分配机制。据联盟数据显示,3年内通过“万人直播助农”电商销售额突破2亿元,通过与23家采购商签订保价协议,使农户实际收入仍保持在成本线以上。
▲图为锦屏镇水果交易中心茵红李抗病新品系
▲图为团队成员与锦屏镇水果交易中心收购公司进行访谈
丰产有道:科技赋能农业的数字实践
8月5日,团队赴派驻锦屏镇果蔬专家工作站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专家工作站,探索“专家教授+县乡人才+土专家”的技术力量联合机制。通过开展水果种植技术培训、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指导,并且依托技术托管合同,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果蔬专家团队为签约农户提供“一对一”种植指导,每亩增产目标3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45%。联盟统计显示,2025年实施“一对一”技术指导的120户农户,户均增收达2.3万元。
通过访谈锦屏镇省级“土专家”——省级家庭农场负责人蒋成会,团队了解到如今全镇已有85%的果园采用标准化管理,茵红李优质果率从60%提升至82%,这为“锦屏翠李”地理标志认证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由蒋成会领头布设的“果树智慧管理系统”已在500亩示范基地落地,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农药使用量降低30%,“山地果园轨道运输机”使人工采摘成本降低40%,全镇每年节省劳动力成本超200万元。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调研省级家庭农场负责人蒋成会
在果园冷库,技术人员向团队演示“三段式预冷系统”,刚采摘的茵红李经过差压预冷设备处理,2小时内果心温度从30℃降至5℃,货架期能延长7天。截至目前,2025年新建的1000吨冷链仓储中心已投入使用,自动分拣设备全面安装到位,实现从采摘到配送的全程温控。
▲图为驻锦屏镇果蔬专家工作站成员向团队介绍分拣与预冷系统
▲图为团队成员赴锦屏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调研
行走在李子飘香的田野上,仿佛能听见乡村振兴的脉动——是党建引领的坚实步伐,是创新驱动的强劲鼓点,是文化传承的悠扬旋律。三洞村用实践证明,当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协同推进,就能奏响乡村全面振兴的交响乐。此次实践,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彰显出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责任和担当,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出鲜活案例。未来团队成员将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持续致力于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与新路径的实践探索,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战略成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贡献智慧,坚定以青年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撰文 | 陈冠希 杨佳奇 李俊柯 宋磊
图片 | 杨佳奇 陈冠希 李俊柯 宋磊
一审 | 李俊柯
二审 | 杨佳奇
三审 | 宋磊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佳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佳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