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寄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基因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在这个骄阳似火的暑期,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沁”寻烽火红色实践团队踏上探寻红色足迹之旅,奔赴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多地,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心灵感悟信仰力量,让红色记忆在青春追寻中熠熠生辉。
图1 图为场馆内浮雕
【回溯历史现场,解码红色基因】
社会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奔赴诸多承载厚重历史的场所。踏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阴森建筑、残酷刑具,无声诉说着近代列强侵略暴行,成员们在昏暗囚室与斑驳血迹间,触摸历史伤痛,懂得和平珍贵。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的名字、万人坑的遗骨,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真实呈现,成员们满含悲愤与沉重,铭记民族苦难。驻足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纪念馆,旧居陈设、革命文物还原出抗战岁月里情报传递、统战工作的烽火场景。团队成员感悟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信仰、救国救民的赤诚。探访建川博物馆聚落,众多分馆从不同维度展现抗战、民俗等历史,一件件藏品串联起时代脉络,成员们沉浸式回溯往昔,打捞珍贵历史碎片。走进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从八闽大地革命星火初燃,到红色浪潮席卷,成员们梳理革命发展脉络,感受福建儿女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踏入关东军司令部旧址,这座曾见证侵略者阴谋的建筑,揭露着日本军国主义侵华野心,成员们在历史罪恶证物前,筑牢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信念。
实践中,成员们对这些场所细致考察,记录建筑细节,拍摄文物史料。每一次调研,每一页笔记,都让红色故事愈发丰满,让历史不再遥远。红色基因在交流与聆听中,融入成员们的血脉。
图2 团队成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传承红色基因,锚定青春航向】
一路走访,实践团成员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不断深化。这些承载苦难与抗争、牺牲与奋斗的场所,让大家明白红色基因是面对外敌侵略时的英勇无畏,是身处绝境仍坚守信仰的顽强坚韧,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甘愿奉献一切的赤子情怀。
在历史震撼与精神洗礼中,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使命愈发清晰。成员们深知,传承红色基因,不是简单的缅怀,而是要将先辈们的精神转化为前行动力。在当下,要以青春之姿,在学业上攻坚克难,用知识武装自己;在社会服务中主动担当,传递温暖与力量;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捍卫和平与正义。把红色基因融入日常,让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成为个人成长的精神指引,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蓬勃动能。
这些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对红色基因从“知之”迈向“行之”。曾经,红色故事是课本里的段落、展馆中的陈列。如今,它成为刻进每位青年学子心底的信念。成员们在旅顺监狱立下“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誓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承诺“以青春护佑历史,以行动告慰亡灵”。红色基因不再抽象,而是化作前行路上的明灯,指引大家在新时代奋斗中,走得坚定、行得有力,让青春在传承与担当中闪光。
图3团队成员在八路军驻京办事处参观
图4团队成员在阅读展馆内资料
【实践赋能成长,续写红色新篇】
暑期红色实践,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是青春成长的生动课堂。截至目前,线上组同学分发问卷、整理简报,用现代调研方式,收集了130余份有效问卷,深入大学生对红色历史的认知与感悟。数据显示,约74%受访大学生对红色历史(如建党、长征、抗战)有较好了解基础。然而,对抗战英雄事迹能“详细讲述多位”的比例仅17.72%,且实际参加过抗战纪念活动的学生为15%,反映出认知深度与实践参与尚有提升空间。
从历史现场的震撼,到精神传承的思索,再到实践成果的转化,成员们实现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红色基因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而是成为青年学子内心认同、主动践行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更是青春与历史的共振,让红色火种在新一代青年手中接续传递。
当实践团成员踏上归程,脚步里多了份厚重与坚定。那些红色地标、历史故事,已成为青春最珍贵的底色。未来,这份在实践中汲取的红色力量,会化作学习的热情、服务社会的担当、报国为民的决心。
图5团队成员在展馆前的留影
【实践意义】
此次暑期红色实践,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沁”寻烽火红色实践团队为青年学子搭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整理,深化了对红色历史的认知,筑牢青年理想信念之基;另一方面,以问卷、团课视频等形式,拓展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带动更多人关注、传承红色精神。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在实践中明晰责任使命,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助力红色基因在青春接力中永续传承、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