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交通强国建设部署,积极响应“青年学子服务地方发展”号召,近日,在孙爱伦老师的指导下,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砼’心融交运,聚力创通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交通主题,赴济南开展专题调研。团队成员深入城市规划展馆、交通枢纽站点与乡村基层,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与公益宣讲系统探究交通建设赋能城市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探泉城砼道绘蓝图:从历史街巷到立体路网的演进脉络

在济南市规划展览馆,详实的图文资料、生动的模型展示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实践团队全方位呈现了济南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蓝图。

在历史展区,一幅《济南城区变迁图》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地图以不同线条划分出公元313年、1368年、1948年、2000年四个时期的城区范围,清晰呈现济南城区从西晋到现代的扩张脉络。队员们驻足凝视,惊叹于城市规模的巨大变化。从早期的小规模聚居,到如今的广阔城区,济南的发展历程在地图上直观展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与空间规划展区中,“3+5” 控制线体系模型详解着城市发展的底线思维。52% 的农业空间、32% 的生态空间与 16% 的城镇空间布局,让队员们看到济南如何在发展中守护山水泉城的底色。从历史街巷到现代楼宇,从地下轨道交通到地上生态廊道,规划馆的每一处细节都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济南发展的强劲动力与独特魅力。

观立体路网感交通:钢铁脉络里的城市协同密码

济南地铁秉持“与泉水共生”理念,已构建“一横两纵”的轨交网络。一期84.1公里线路成功避让泉脉,二期159.6公里规划正将轨道交通延伸至城市各个区域,其兼顾生态保护与交通效率的智慧令团队成员印象深刻。

在王府庄地铁站,团队成员听取了值班站长关于“研学专列”设计理念的介绍,带着对“泉水地铁”的好奇,深入探究城市地下交通脉络。通过观摩动态模型、了解日常运营流程及参与模拟驾驶等活动,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城市交通的精密运行。接下来的模拟驾驶体验尤其让成员们体会到地铁驾驶对技术与专注力的高要求,深刻理解了高效协同对于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的至关重要性。

访乡野通途助振兴:阡陌交通里的乡村致富经

穿过蜿蜒山路,来到章丘垛庄北明村,队员们与村委会座谈,了解北明村基础建设情况,共探交通赋能乡村路。跟着村干部的脚步,队员们穿梭在北明村错落有致的街巷里。村委会的小院飘来阵阵醇厚香气,这里正是北明村“味到食品”特色产业基地,酱油酿造技艺在这里焕发新生。几位村干部带领队员们参观包装车间,讲述产业发展历程与酱油发酵过程,掀开陶瓮,坛中琥珀色的酱油液泛着莹润光泽,正是村里传承百年的酿造手艺结出的硕果。

随后的实践从脚下的路开始。队员们和村干部一同走遍村里的角角落落,拿出即将举办的交通安全宣讲会宣传单,重点叮嘱上面的时间和地点;又递上印着鲜活案例的交通安全问卷,耐心讲解每一道题目的含义,村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盼着路更宽、灯更亮”;下午,“‘砼’心融交运,聚力创通途”团队在村委会开展了交通安全宣讲会,队员们分享着身边发生的种种,那些因一时疏忽留下的教训,无一不在说着同一个道理:出行路上,多一分谨慎,就多一分安稳。

从城市地下的轨道交通网络到乡野山间的蜿蜒公路,本次社会实践使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交通不仅是连接空间的纽带,更是激活区域发展的关键引擎。泉城古今交通图景的对比与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让“要想富,先修路”的时代内涵更加深入人心。团队成员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所得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能,未来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干担当,积极投身交通强国建设,为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