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推动畜牧专业知识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25年暑期,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牧语乡音”实践团奔赴潍坊市昌乐县(鹅厂,聚焦家禽养殖)、诸城市(猪场,聚焦家畜养殖),开展为期数日的家禽、家畜双线调研实践,为乡村畜牧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昌乐鹅厂:解码家禽养殖的“生态经”与“科技账”

实践团首站抵达昌乐县鹅厂。踏入鹅舍,成群白鹅引吭、踱步,成员们迅速投入调研。在养殖技术人员带领下,大家观察鹅的生长周期,学习不同阶段饲料配比——雏鹅的精细营养配方、成鹅的青饲搭配,都认真记录。针对鹅舍环境,重点了解通风、湿度调控对鹅健康的影响,发现这里采用“生物发酵床+智能温控”模式,既减少污染,又保障鹅群生长环境稳定。

交流座谈中,企业负责人详解产业布局:从种鹅繁育到羽绒、鹅肉深加工,构建全产业链。但也坦言,面临品牌推广难、高端加工技术不足等问题。实践团结合专业知识,围绕生态养殖认证、线上营销渠道拓展出谋划策,还探讨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研发鹅血、鹅肝等副产品高值化利用技术的可能性,为家禽产业从“规模养殖”向“生态+品牌+科技”融合发展,提供青春思路。

诸城猪场:探寻家畜养殖的“智慧路”与“转型策”

转战诸城市猪场,实践团严格防疫流程,进入养殖区。在仔猪培育舍,成员们观察智能化养殖系统——自动喂料设备根据猪只体重、健康状态精准下料,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氨气浓度。技术人员演示如何通过大数据平台,远程管理猪群生长数据,预警疫病风险。这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智慧养殖”对家畜产业降本增效的威力。

与猪场管理层交流时,双方聚焦产业转型痛点:非洲猪瘟等疫病冲击下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生猪价格波动中的成本管控、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路径。实践团成员分享前沿养殖模式,如“猪 - 沼 - 菜”生态循环模式,建议引入区块链技术溯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也鼓励同学们深耕专业,参与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助力家畜养殖向“智慧化、绿色化、品牌化”进阶。

归校蓄力:以青春所学反哺产业发展

实践尾声,“牧语乡音”实践团梳理调研成果,形成《潍坊畜牧产业调研:家禽与家畜发展的差异与协同》报告,涵盖养殖模式、技术需求、产业瓶颈及解决方案。成员们表示,将把一线调研收获带回校园,融入专业学习,未来通过科研创新、技术服务,持续为潍坊乃至全国畜牧产业,架起“高校智慧”与“产业需求”的桥梁,让“三下乡”的实践火种,点燃乡村畜牧振兴的燎原之势。(供稿: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牧语乡音”实践团 )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