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6 日至 7 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江城实践团” 走进吉林市,用两天时间探访生态发展现场、对话行业实践者、走近市民宣讲,在实践中解码这座城市的绿色发展密码。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吉林省城自来水厂旧址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27年,为东北地区首个民用自来水设施,其发展历程在博物馆“清流溯源”主题展区得以系统呈现。从晚清的汲水工具到现代的智能化净水设备,展现了吉林市从“凿井取水”到“安全供水”的迭代。展馆内陈列的20世纪80年代光电式浊度仪,以及不同时期的滤池垫料(石英砂、4-8 MM滤料)等实物,生动诠释了水处理技术的迭代升级。团队成员参观后不禁感叹:“从粗放式取水到严格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97项指标,完全是一部浓缩的生态觉醒史。”
图为吉林省城自来水博物馆内展示的“公用栓”汲水设施。吕美诺 供图
7 月 6 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吉林双嘉环保能源利用有限公司,在值班班长的带领下深入污水处理车间、垃圾焚烧主控室等核心区域,实地观察垃圾 “变废为宝” 的全流程。
“我们每天要处理约 1200 吨生活垃圾,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处理垃圾’向‘创造能源’的转变。” 值班班长指着车间内运转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介绍,团队成员注意到设备仪表盘上的温度指针始终稳定在 850℃以上,“这个温度能确保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彻底分解,是环保底线。” 在主控室的电子屏上,垃圾进场量、焚烧效率、发电量等数据实时滚动,工程师现场演示了数据同步上传至省级环保监测平台的操作流程,“这些数据对公众开放,上周全市有300 多人次通过小程序查看排放指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公司的污水处理车间。吕美诺 供图
垃圾发电的流程充分体现了环保理念。从垃圾进场、破碎预处理,到高温焚烧、烟气净化,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企业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确保燃烧温度达到850℃以上,有效分解有害物质。燃烧后的炉渣可制成环保砖或用于铺路,实现资源再利用。在烟气处理环节,干法净化工艺结合布袋除尘技术,使排放指标远优于国家标准。团队成员在参观后表示:“实时监测数据上传至环保平台,这种透明化管理值得推广。”
图为团队成员向工程师学习流化床工艺的具体内容。吕美诺 供图
实践团成员用随身携带的记录本详细标注了各环节工艺参数:烟气经干法净化 + 布袋除尘后,排放浓度稳定在 5mg/m³ 左右,仅为国家标准的 1/6;炉渣日产量约 150 吨,全部运往建材厂制成透水砖。当问及公众监督机制时,值班班长调出市民反馈台账,“7 月以来收到 12 条建议,像‘增加炉渣再利用产品展示’这类需求,我们 3 天内就完成了展厅更新。”
在车间角落的规划图前,团队看到企业已预留出新设备安装区域。“明年升级炉排炉技术后,垃圾处理效率能再提 15%,氮氧化物排放量可再降 20%。” 工程师的介绍让实践团成员驻足良久,有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里的每一组数据、每一项技术改造,都是企业践行‘绿色能源’承诺的实证。”
最后,团队走进北山公园,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宣讲。团队成员化身生态宣讲者,手持精心制作的宣传资料,向市民普及绿色生态知识。从生态保护对城市宜居环境的意义,到日常践行低碳生活的小妙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市民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团队成员向市民宣讲绿色发展理念。吕美诺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追溯生态发展历程、探访现代环保实践,见证了吉林市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成效,也增强了当地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助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心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心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