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7月2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队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开展了为期5天的黑陶文化暑期实践活动。该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技艺学习和文化调研,深入了解龙山黑陶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传承现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图为非遗馆中黑陶样本。通讯员 生艳摄)
实践队抵达两城镇后,首先参观了龙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研究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龙山文化的历史脉络和黑陶的制作工艺。"这件蛋壳黑陶杯的器壁厚度不足0.5毫米,代表了四千多年前中国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王明远指着展柜中的一件文物向队员们介绍。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和图文资料,队员们对黑陶"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的特点有了直观认识。在两城镇黑陶传习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德芳大师亲自指导队员们学习黑陶制作技艺。"选料要精细,揉泥要均匀,拉坯要稳当,修坯要耐心。"刘德芳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队员们从最基础的揉泥开始,逐步学习拉坯、修坯、雕刻等工序。实践队成员张华在尝试拉坯时连续失败多次,但在刘大师的耐心指导下,终于完成了一件造型规整的黑陶坯体。"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练习,这就是工匠精神。"张华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为深入了解黑陶文化的当代传承状况,实践队走访了当地十余位黑陶艺人。在两城镇黑陶作坊,年轻艺人李强向队员们展示了他创新设计的黑陶茶具。"传统工艺要与现代生活结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李强说。他的作品将传统黑陶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电商平台上的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通过走访,队员们发现当地黑陶艺人呈现老龄化趋势,40岁以下的从业者不足三成,技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践队在当地文化站举办了"黑陶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队员们为两城镇中心学校的30余名小学生开设了黑陶知识讲座和体验课。"老师,这个黑陶为什么这么黑?"五年级学生王小雨好奇地问道。实践队成员李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黑陶的渗碳工艺原理,并指导孩子们制作了简单的黑陶作品。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表示对黑陶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将来能学习这门传统技艺。
(图为非遗馆中黑陶样本。通讯员 迟晨曦摄)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协助当地文化部门整理了黑陶技艺的数字化档案。通过拍摄制作工艺视频、记录艺人访谈、建立作品数据库等方式,为黑陶文化保护留存了珍贵资料。"数字化保护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手段,"东港区文化馆馆长陈建军评价道,“大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新鲜视角,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7月19日,实践队在两城镇文化广场举办了黑陶文化成果展。展览展出了队员们制作的黑陶作品、调研照片和文献资料,吸引了众多当地居民参观。"没想到这些大学生娃娃们做得这么好!"72岁的村民王大爷看着展品赞叹道。展览现场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亲手尝试黑陶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成员与讲解员的合影。通讯员 伊星如摄)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掌握了黑陶制作的基本技能,更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担当,"实践队指导老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周文斌表示,“这次实践让同学们将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这场文化寻根之旅让我深刻体悟: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一场持续的文化对话。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我们既要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数据库,也要在短视频平台创造黑陶艺术的新语法;既要守护传统曲牌的精髓,也要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破浪调。当青年人的创新基因注入古老文明的血脉,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终将在当代土壤绽放出新的光彩。(供稿:朱佳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