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岐黄非遗路,青衿本草情”实践团的师生们,来到了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石甲村。他们以“中医药+非遗”为特色纽带,把贴心的健康服务和中药文化带进苗寨,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
健康服务进村寨,专业贴心获点赞
实践团一到石甲村,就在村头空地支起了服务点。那面鲜艳的中华文化传承团队的旗迎风招展,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艾灸服务区前,几位常受关节痛困扰的老人排着队。“阿婆,放松点,艾灸能帮您祛祛湿气,疼痛会缓解些。”实践团成员们一边温和地叮嘱,一边熟练地找准穴位,点燃温热的艾柱。艾草的清香伴着山风飘散,老人们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图为志愿者用艾灸为石甲村村民缓解疲劳
健康科普站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三高”防治知识最受关注。成员们用当地熟悉的桂柳话,结合身边例子,把复杂的健康知识讲得明明白白,还现场教起了简易养生操。
血压测量点也排起了长队。“大爷,您这血压有点高啊,家里腌菜得少吃点,我教您怎么记血压日记。”成员们一边测量、记录,一边给出具体建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每周测两次”、“别熬夜”等实用的提醒。
实践团的黄医生更是成了村里的“流动健康顾问”,耐心解答着大家的各种健康疑问。他的专业和耐心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大伙儿亲切地称他为健康的“定心丸”。
图为志愿者为石甲村村民测量血压并开展健康问诊
非遗体验乐趣多,本草飘香情意浓
健康服务的暖意还在流淌,热闹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石甲村掀起了高潮。草药的清香和文化的韵味在村寨里弥漫开来。
在本草手作体验台,广藿香、艾草等本地草药摆得整整齐齐,村民们围坐一圈,兴致勃勃。“咱们这艾草,驱蚊效果特别好,闻着还能安神。” 实践团成员们向村民介绍。制作香膏服务台前,成员们手把手地教阿姨们搅拌原料,“您看,顺时针搅三分钟,膏体更细腻。”王阿姨捧着刚做好的香膏,闻了又闻,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自己做的就是香!抹身上凉丝丝的,还能给孙子驱蚊子,太实用了!”旁边的中药材扭扭棒制作台前,孩子们用彩色毛线缠绕药材,做成一个个小巧可爱的挂饰,欢声笑语充满了寨子。
图为志愿者与村民共制中药香囊
图为志愿者指导石甲村村民制作草本香膏
图为志愿者与村民制作中药材扭扭棒
文化长廊下,八段锦和太极扇的教学正火热进行。成员们穿着统一服装,一招一式,刚柔并济,“云手”如行云流水,“扇开”似孔雀开屏,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围观。“吸气时抬手,像轻轻托着云朵;呼气时下沉,要稳稳当当,像扎了根。”成员们仔细分解着动作。六十多岁的李大爷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动作还不太熟练,但脸上写满了专注:“跟着你们学,身子暖和了,心里也亮堂了!以前不知道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功夫这么好,得好好学下去!”这些传统养生功法,成了连接青春活力和乡土情怀的纽带,让文化认同在不知不觉中加深。
图为志愿者在石甲村演示传统养生功法动作
青春脚步不停歇,苗乡沃土写新篇
从晨光熹微到星光点点,实践团的师生们脚步不停:白天在服务点忙碌,晚上整理村民的健康数据、准备第二天的活动,笔记本里记满了大家对健康的期盼和对中药文化的喜爱。
“看到村民们拿着自己做的香膏笑得那么开心,听他们说‘学会了能保护家人’,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回顾实践期间的经历,实践团成员感慨:“中医药的根在乡土,非遗的魂在民间,我们年轻人得把这些好东西传下去,让它们活起来、用起来。”这次石甲村之行,不仅为村民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更让中医药文化和非遗技艺在互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正如队员们的心声:“青春的价值,就该写在乡村的土地上。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初心,让中医药的薪火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燃越旺,让非遗之花在苗乡的沃土上常开不败。”
(通讯员:劳琰婷、李秋萍、黄美琪、方湘怡)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劳琰婷 李秋萍 黄美琪 方湘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美琪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