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怀宁,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奔赴田野的脚步。安徽中医药大学蓝梦助农团队的志愿者们背着行囊,踏上了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的土地。在这里,千亩蓝莓园正酝酿着甜蜜的丰收,而他们的到来,要为这份“蓝紫色的希望”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这是一场关于青春、公益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也是“蓝韵乡笺·莓香云驿”项目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初遇马庙:千亩蓝莓园里的“乡村密码”

“您看这颗蓝莓,果粉多厚,甜度绝对够!”在马庙镇的蓝莓种植基地里,种植户李大叔捧着刚摘下的鲜果,脸上的皱纹里都藏着笑意。初见马庙,志愿者们便被这片“蓝紫色海洋”震撼:漫山遍野的蓝莓树整齐排列,翠绿的枝叶间,饱满的果实如宝石般点缀其间,清晨的露水还挂在果粒上,折射出乡村振兴的微光。

马庙镇的蓝莓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彼时镇政府敏锐发现蓝莓的经济价值,引入先行户试种,从零星几亩到2015年的千亩规模,再到2023年超5000亩的种植面积,年产值破亿元——这串数字背后,是政策引导的魄力,更是农户们勤恳耕耘的坚守。“以前种水稻,一年到头忙下来就够糊口;现在种蓝莓,每亩收入翻了好几番,盖了新房,孩子读书也不愁了。”李大叔的话,道出了产业变革给乡村带来的真切改变。

更让志愿者们惊喜的是马庙的“智慧基因”:5G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智慧分拣中心里机械臂精准分拣果实大小,冷链车整装待发,5小时就能把新鲜蓝莓送抵长三角的超市货架。“这里不只是‘种蓝莓’,更是在‘种产业’。”团队负责人夏何婉在调研笔记里写道,“从种苗培育到深加工,从线下采摘到跨境销售,马庙已经蹚出了一条‘科技+农业’的新路子。”

但走访中,志愿者们也发现了隐忧:部分农户不懂线上运营,优质蓝莓“藏在深闺人未识”;深加工产品虽多,却缺乏统一品牌包装;旅游旺季时客流集中,淡季却鲜有人问津。“我们来这里,就是要帮老乡们解决这些难题。”公益推广组的同学说,“让马庙蓝莓不仅长得好,更要卖得好、走得远。”

青春实践:直播间里的“助农新姿势”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蓝莓,咬一口爆汁,甜到心坎里~”镜头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臧杏婷举着手机直播,汗水浸湿了T恤,声音却依旧清亮。她身后,是郁郁葱葱的蓝莓园,种植户们忙着采摘,远处的冷链车正在装货——这场由蓝梦助农团队策划的“田间直播”,开播半小时就吸引了上万人观看,订单量不断跳动。

为了让直播效果更接地气,团队做足了功课:提前三天跟着农户学习蓝莓种植知识,把“甜度14%”“富含花青素”等专业术语转化成“比蜂蜜甜三分”“吃了眼睛亮堂堂”的家常话;设计“采摘体验”环节,让观众看着果实从枝头到礼盒的全过程,直观感受“新鲜”二字;邀请镇里的“蓝莓大王”出镜,用朴实的方言讲述种植故事,弹幕里满是“爷爷好实在”“买!”的热情互动。

“一开始面对镜头特别紧张,总忘词。”臧杏婷笑着说,“但看到后台订单越来越多,老乡们竖着大拇指说‘大学生真行’,就觉得再累也值了。”除了田间直播,团队还策划了“工厂探秘”专场,带观众走进蓝莓酒生产线,看鲜果如何变成醇厚的果酒;推出“认养蓝莓树”活动,网友线上认养后,能定期收到果实和生长照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与,把“云种植”变成了亲子互动。

这些“新姿势”背后,是团队的精心打磨。直播运营组的同学熬夜研究平台算法,优化直播脚本;产品服务组跑遍全镇加工厂,对比筛选最优质的果酱、果干;后勤保障组则忙着协调物流,确保“摘下即发货”。“有一次为了赶在早高峰前把货发出去,我们凌晨四点就去仓库打包,天没亮就送到了顺丰站点。”后勤组的同学说,“看着快递车开走,感觉像送走了老乡们的希望。”

扎根乡土: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这是直播后台的数据分析,红色线条代表观众停留时长,峰值出现在你展示蓝莓采摘的时候,下次可以多增加这类内容……”在马庙镇文化站的临时教室里,蓝梦助农团队正在给当地村民做培训。黑板上贴满了直播技巧海报,台下坐着二十多位农户,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返乡创业的青年,大家都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时不时举手提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团队始终坚持的理念。他们知道,志愿者总会离开,但乡村的发展需要内生动力。因此,除了直接带货,团队更注重培养本地“新农人”:编写《直播入门手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如何注册账号、设置镜头;手把手教农户用手机剪辑视频,把日常劳作拍成“乡村Vlog”;甚至联系电商平台的讲师,线上授课解读流量密码。

“以前觉得直播就是瞎聊,学了才知道这里面门道多着呢。”返乡青年小张是培训班的“学霸”,如今已经能独立开播,粉丝数比团队账号还多。他说:“现在每天除了干活,就琢磨怎么拍视频,上周卖了800斤蓝莓,比线下批发赚得多!”看到越来越多的本地人拿起手机,团队成员们成就感满满:“我们走了之后,他们能自己把直播做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助农’。”

团队的脚步还不止于此。他们走访镇里的中小学,开展“蓝莓科普小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特产的价值;和镇政府一起策划“蓝莓文化节”,把采摘游、美食节、直播赛结合起来,吸引周边游客;甚至帮着设计蓝莓主题的文创产品,让小小的果实变成传递乡土文化的载体。“马庙的美,不止在蓝莓园里,更在这些有温度的细节里。”夏何婉说,“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些美好告诉更多人。”

离别与约定:蓝紫色的希望永远生长

三下乡的日子转瞬即逝,离别的那天,马庙镇的乡亲们拎着自家种的蓝莓、酿的果酒来送行,孩子们追着车跑,喊着“哥哥姐姐明年再来”。志愿者们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蓝莓园,眼眶湿润——这片土地留下了他们的汗水,也刻下了青春的印记。

回望这段旅程,他们不仅是助农的参与者,更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看到5G智慧园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每一颗果实的生长;看到“公司+联合社+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们抱团发展,不再单打独斗;看到“蓝莓贷”等政策为农户解决了资金难题,让产业发展更有底气。“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在田间地头、在直播间里、在政策文件上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团队成员在实践报告里写道,“我们很荣幸,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如今,“蓝韵乡笺·莓香云驿”项目还在继续:团队留下了标准化的直播流程,供当地合作社参考;和高校达成合作,计划明年组织更多学生来马庙实践;线上账号交给了小张等本地“新农人”运营,粉丝还在持续增长。“我们约定好了,等到明年蓝莓丰收,再回来做一场‘周年直播’。”夏何婉说,“到时候,要让更多人看到马庙的新变化。”

车窗外,蓝紫色的果实仍在枝头摇曳,像一串串挂在乡村振兴路上的风铃。三下乡的故事结束了,但青春与乡土的联结,才刚刚开始——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颗蓝莓的生长,都是对未来最好的期许;每一次助农的实践,都是青春最动人的注脚。而这份蓝紫色的希望,永远在阳光下,蓬勃生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夏何婉,臧杏婷,方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