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暑意正浓。7月21日至25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匠心传智”实践团踏上了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的土地。
行前,他们团围坐灯下,摊开地图与日程表。前期调研的乡村基础信息在灯光下渐次清晰,成员们将教育帮扶、乡村调研、文化宣传等板块拆解细化,专人负责、分工协作。“精准服务、深度融入”的核心目标,在热烈的讨论中逐渐成形。
五天四夜的“三下乡”旅程,他们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在校园与田垄勾勒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这不仅是一场实践,更是一次与乡土需求的双向奔赴。
专业下乡,3D打印惊艳乡村儿童
在夏阳小学新校区,3D打印机的嗡鸣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从精密模型到卡通造型,一件件打印成品让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实践团成员没有止步于展示,更结合乡村实际,探讨着3D打印在教学教具、农产品模型制作中的应用可能。
午后的操场,则成了另一个“课堂”:一场足球友谊赛让师生与队员们汗水交融,奔跑与欢笑间,科技的严谨与青春的活力悄然共鸣。
旧校区斑驳的教学楼墙壁前,队员们化身“画师”。红、黑、蓝的油彩在墙面上流转,大腔戏脸谱的眉眼轮廓渐渐清晰。原本朴素的墙面被注入灵魂,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校园的朝气相映成趣,文化的种子在色彩中悄然播撒。
田间走访,科技与传统经验擦出火花
离开校园,实践团走进黄桃种植基地。田垄间,黄桃挂满枝头,果农们手持剪刀讲解修剪、授粉的技巧,以及应对病虫害的“土方法”。成员们认真记录着种植难题,不时提出智能监测设备、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思路,田埂上的探讨,是科技与传统经验的碰撞。
傍晚时分,队员们分组走访当地居民,递上“科普进乡村”调查问卷。在拉家常般的对话中,村民们的需求渐渐清晰:31-50岁的主力人群多为初中以上学历,偏好通过短视频、现场讲座、互动体验等渠道获取农业技术、健康养生知识,却少有机会参与村级科普活动。 这每一份问卷,都承载着乡土对科技的期盼,也为实践团的后续行动指明了方向。
村名寻古,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恩荣。”循着文天祥的诗句,实践团走进了始建于1273年的御帘村。南宋幼帝赵昰亲赐的村名,让这座古村沉淀着皇家印记与历史传奇。
队员们漫步其间,触摸着老墙的斑驳,倾听着流传百年的故事,科技与文化的实践之旅,在此处与历史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五天的夏阳乡之行,实践团穿梭于科技与文化、校园与田野之间。既见证了乡村的蓬勃生机,也深知振兴之路的任重道远。那些3D打印机前的好奇眼神、墙面上的脸谱色彩、田埂间的技术探讨、古村里的历史回响,终将化为青春的力量。未来,这支团队将带着夏阳乡的泥土芬芳与实践思考,继续以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添上属于青年的一笔。
来源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初审| 林晓兰
二审 | 叶碧玉
终审 | 肖燕玲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致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致超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