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徐文翰)陕北的清晨总裹着一层湿凉的雾,子洲的黄芪田像被浸在露水织成的网里,叶片上的水珠滚到叶尖,坠在黄土里洇出小小的湿痕。西安交通大学“黄土金芪”项目的队员们踩着带露的田埂往里走,裤脚很快沾了泥,鞋面上还挂着几片黄芪的碎叶——这样的清晨,他们已走过将近两年。从最初在泥泞里寻找脱贫的微光,到如今在产业链上步步深耕,由新队长车金璇同学领航,李鑫卓、周骁扬、李雨荷、司奕帆、徐文翰、赵淑琳、刘坤江等同学组成的 “雪山之客” 团队,几经波折,怀揣着知识与热忱,奔赴子洲,他们所开启的那场意义非凡的扶贫之旅,逐渐使“黄土金芪”成为子洲走向全国的一张闪亮名片。这群年轻人与子洲黄芪的故事,就像这田埂上的露水,从未断过茬,还在一天天往下渗,往深里扎。
一、那年深沟里,他们摸到了“会喘气的金子”
第一次踏进子洲的沟沟壑壑时,队员们总被脚下的黄土“暗算”。石漠化的坡地踩上去发滑,一不留神就会摔个趔趄,来自陕西省子洲县农业局的刘叔叔拄着锄头在前面引路,“这破地,种啥都长不旺,年轻人都走光喽。”他的裤脚磨出了毛边,鞋底子沾着的泥块有巴掌大,每走一步都“啪嗒”响。
那时的子洲,像被黄土捏成的困局:山大沟深把村子割成碎块,土壤里的石头比土多,种下的玉米结不出饱满的穗;镇上没有正经工厂,年轻人背着铺盖卷往城里跑,留守的老人蹲在山梁上采山货,一天下来换的钱不够给孙子买支钢笔;县档案管里存着黄芪的老故事——1935年红军用它敷伤,1983年被写进《中药志》,可这“长征药”到了新世纪,还是藏在深山里“喘不过气”,散户种的黄芪被贩子压价,晒干的根茎论麻袋卖,一斤换不来一瓶矿泉水。
团队成员多次前往子洲调研,把通往近百个种植基地的路都走成了“熟路”。雨天就蹲在炕头算账本,看种一亩黄芪到底能赚多少;晴天就跟着去地里,看老农怎么把黄芪苗栽进石头缝里。在收获第一根样本黄芪时,队员们捧着那根黄芪在山坡上坐了很久很久。夕阳把黄土坡染成金红色,黄芪根上的泥土慢慢干透,露出黄澄澄的纹路,像一块会喘气的金子。“就它了!”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声音被风吹得飘远,却在每个人心里落了地——这藏在石缝里的黄芪,就是子洲攥在手里的脱贫钥匙。
二、产业链上的“防滑链”,让黄土里长出“金疙瘩”
要让黄芪从“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得给这贫瘠的土地加条“防滑链”。团队带着课本里的学问往深里钻,把宏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的知识掰碎了用,一点点搭起“种植—加工—销售”的集群化链条。
1.种植端先“扎根”。他们和子洲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们带着传感器、灌溉系统进山,在地里埋上监测土壤湿度的设备,以使手机上能实时看到数据。同时教老乡们用豆科作物轮作,地里埋上蚯蚓堆肥,“这土得养,就像人得吃好饭。”技术员张叔叔蹲在地里示范,手里的锄头轻轻拨开土,露出藏在下面的蚯蚓,“你看,有这小家伙,土就活了。”种植户王大爷起初不信,但试种的3亩地用了新法子之后,秋收时黄芪根比往年粗了一倍,收购价还比贩子给的高两成,他攥着钱笑出了褶子:“这学问真能当饭吃!”如今子洲的黄芪田连成片,15万亩地里藏着1.5万吨“黄金”,4000多户脱贫户的账本上,数字一年比一年鼓。
2.加工端玩起“高科技”。以前老乡们把黄芪晒在院子里,遇着连阴雨就烂成泥。现在产业园里的-18℃速冻隧道像个“时光机”,刚刨出来的黄芪进去转一圈,水分就被锁住,再充上高压氮气保鲜,哪怕搁上俩月,切开还是带着潮气的嫩黄。超临界流体萃取车间里,机器嗡嗡地转,黄芪里的有效成分被“抓”出来,变成亮晶晶的口服液;纳微尺度膜分离技术像筛子,把大分子和小分子分开,做出来的护肤品抹在手上,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3.销售端打通“快速路”。团队琢磨出的“C2M”模式,让城里人的订单直接飞到地里。西安的张阿姨在“黄芪鲜配”APP上下单,上下小时后,带着露水的黄芪就送上门;上海的年轻人戴着VR眼镜“逛”种植基地,看黄芪怎么从苗长到根,顺手就在虚拟货架上订了半年的养生茶。区块链二维码更成了黄芪的“身份证”,扫码能看到它长在哪个地块,土壤PH值多少,施的是有机肥还是化肥,连加工时的监控画面都能调出来。“以前卖货看贩子脸色,现在手机一响就知道钱要来了。”
三、露水总在清晨现,他们的脚步没停过
项目火了,《中教网》《大学生云报》《科创在线》的浏览量破了百万,可队员们还是天天往地里跑。他们说,黄芪这东西娇贵,一天不看就可能出岔子;子洲的穷根刚刨掉一半,歇口气就可能又扎下去。
1.产品创新还在加码。针对老年人的“金秋颐养”系列,把黄芪和降压、护心的配方结合,冲饮时杯子里飘着淡淡的药香;给年轻人设计的“青春悦动”便携装,揣在包里随时能泡,包装上的“小芪”吉祥物瞪着圆眼睛,像在说“养生也能很潮”。最近他们又在实验室里忙,想用纳米靶向技术提取黄芪里的抗氧化成分,做一款能“吃”的护肤品,“让子洲的黄土香,能抹在姑娘们脸上。”
2.公益的账早就算好了。团队在办公室墙上贴了张计划表:马岔镇中心小学的新食堂要在秋收后开工,得赶在冬天前让孩子们吃上热乎饭;吉利坪村卫生室缺台心电图机,已经联系好厂家;双湖峪街道的文化站要添书架,队员们正发动同学捐书。“赚了钱就得往这花,不然咱来干啥?”计划表上的“100万公益金”,笔锋划过的地方,纸页都有些发皱。
3.模式复制正往外扩。他们带着子洲的经验去了邻县,教老乡们怎么把当地的红枣、小米也打造成品牌。8个高校科研基地的专家跟着他们进山,60多个外来人才留在了子洲,曾经留不住人的地方,现在成了年轻人愿意扎根的“热土”。王大爷的儿子也从城里回来了,在加工厂当技术员,“以前觉得外面好,现在才知道,家门口的黄芪就能养人。”
夕阳把黄芪田染成金红色时,队员们和老乡们坐在田埂上,手里攥着刚刨出来的黄芪根,上面还沾着湿泥。“明年再试种几亩有机的?”“深加工车间是不是能再扩扩?”“听说东南亚人也爱喝养生茶,咱能不能试试?”话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却都往一个方向去——让这黄土里的“黄金”,长得更旺,走得更远。
晨露每天都会爬上黄芪叶,就像这群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年轻人的脚步,每天都会踩在子洲的田埂上。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沾着泥的裤脚、带着露的鞋,和一颗把根扎在黄土里的心。因为他们知道,乡村振兴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一场接力赛,只要有人接着跑、不停步,这黄土里的希望,就会像黄芪一样,一茬接一茬,生生不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文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文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