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绳翻飞编织团结同心,彩泥塑形定格幸福笑颜。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号召下,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社会实践团队在拉萨堆龙德庆养老院再续温情,以“指尖传承”为主题,开设中国结艺、粘土创作、民俗剪纸及藏式图腾填色四大手工课堂,让汉藏文化在指尖温柔碰撞。这些跨越山河的手工课堂,在海拔3600米的院落里,化作连接心灵的文化密码。
巧手生万象:指间流淌的文明印记
绳结千千扣,系紧血脉同心。绳结编织区里,团队成员早已备好各色彩绳,五彩的丝线在桌上铺展开来。成员们向老人们展示了预先编好的中国结与玉米结成品,并耐心讲解编织技巧,一步一步细致示范。"左线压右线,从圈中穿出,再重复一次……"团队成员周子遊在参与体验的爷爷身旁,手把手教学基础中国结的盘绕技法。中国结的盘曲缠绕象征着团结与吉祥,玉米结的紧密交错寓意着丰收与圆满,这些承载着美好寓意的绳结,在老人们的手中渐渐有了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教学中国结
▲图为团队成员示范玉米结
超轻粘土体验区同样热闹非凡。团队成员将粘土分发给老人们,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塑造心中的模样。对于没有思路的老人,成员们在一旁适时提供帮助,或调整造型,或搭配颜色,与老人们共同完成一件件充满巧思的作品。粘土在指尖的揉捏中,变成了承载记忆与情感的载体,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粘土作品摆上展台,那些稚拙的形态恰是跨越年龄的赤子之心最本真的表达。
▲图为老人进行粘土体验
▲图为老人粘土部分作品展示
剪纸区里,红纸翻飞,剪刀舞动,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逐渐显现。团队成员带来了福字、窗花等传统剪纸样式的模板,向老人们讲解剪纸的对称美与镂空技巧。老人们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沿着线条裁剪,随着纸屑飘落,一个个灵动的图案跃然纸上。
▲图为团队成员陪伴老人进行剪纸体验
▲图为老人展示剪纸与中国结作品
而绘画区摒弃复杂构图,采用预制打印的藏族传统图腾。老人们执笔悉心填染,队员赵芳珍、杨仁熙从旁协助。当一幅幅黑白线稿在代际协作中焕发瑰丽色彩,图腾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为汉藏智慧共同激活的文化基因。
▲图为老人在作品上签写自己的名字
▲图为老人展示自己的作品
十指春风化雪莲:文化薪火的深度交融
绳结的缠绕是文化传承的纽带,粘土的塑形是情感表达的窗口,剪纸的镂空是匠心独运的展现,绘画的色彩是心灵世界的映照。这些手工技艺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的精神桥梁。团队成员林虹余总结道:"我们带来的不是技艺,而是触发文化认同的开关。老人们捏的粘土玩偶、填色的图腾、编织的绳结,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最可爱的物证。"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人合影
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在指尖碰撞融合,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西行雪莲团队以手工艺为舟,载着非遗智慧溯流而上,驶入雪域长者的记忆港湾;又携着高原的温度顺流而下,将文化认同的种子播撒在青年心田。当青春之手牵引沧桑之手共编一道结、共塑一捧土、共剪一幅画、共绘一江水,十指传递的不仅是千年技艺的温度,更是中华文脉在新时代雪域高原的重生之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虹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虹余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