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秦腔,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为深入挖掘秦腔艺术瑰宝,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戏 ”引力小分队以青春之名,扛起文化传承使命,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深入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足迹遍布西安、宝鸡等地的专业院团、博物馆及基层文化阵地,通过深度走访、专题采访、座谈交流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多层次感受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为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探寻新路径。

初识秦腔,艺术殿堂启航探索

6 月末至 7 月初,小分队穿梭于陕西的各大秦腔艺术殿堂与博物馆之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小分队首站探访被誉为“秦腔艺术殿堂 ”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为秦腔艺术研究与传承的国家级关键阵地,这里深厚的艺术积淀与浓郁的创作氛围,为成员们打开了系统了解秦腔的第一扇窗。在与崔火炎、邓卫锋两位资深艺术家的对话中,成员们不仅厘清了秦腔专业发展的脉络与艺术体系的构成,更从艺术家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探索中,深刻感受到秦腔艺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肩负的传承文脉、凝聚民心的重要使命,为整个调研行程奠定了专业认知基础。

图为队员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与崔火炎等老师合影

图为队员王筱雅同学采访崔火炎老师(左图)与邓卫锋老师(右图)


随后小分队走进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馆内珍藏的清代戏服、古旧乐器、手抄剧本等实物史料,配合沉浸式多媒体展项,系统梳理了秦腔从先秦时期的“秦声”雏形,到明清时期的成熟鼎盛,再到近现代的流派纷呈,清晰呈现了这一艺术形式跨越千年的发展轨迹。成员们在史料中溯源,在光影中穿梭,从历史维度深化了对秦腔文化价值的理解。调研之余,团队主动化身志愿讲解员,向参观者生动讲述秦腔故事,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号召,让沉睡的史料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

图为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展示的各种关于秦腔文化的文物

图为队员李淑婷同学(左图)与王筱雅同学(右图)在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进行志愿讲解


创新实践,传统艺术碰撞现代生活

小分队走进西安演艺集团,与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升娟老师展开深度对话。杨升娟老师结合自身从艺经历,分享了秦腔在当代城市文化语境下的创新实践——从融入现代舞台技术的新编剧目,到借助短视频平台的破圈传播,让成员们直观看到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碰撞融合。下午,团队整装奔赴宝鸡,在高铁穿梭的现代节奏中,开启对秦腔地域特色的探索之旅,为调研注入更丰富的空间维度。

图为队员采访西安演艺集团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升娟老师

图为西安演艺集团各位老师为香港演出进行彩排训练


宝鸡深处,感受艺术韧性与活力

在宝鸡戏曲剧院的排练厅里传出铿锵的唱腔,小分队在此与秦腔演员们围坐交流。从少年入行的艰辛磨砺,到对经典角色的当代诠释,再到对秦腔未来的忧思与期盼,演员们的讲述让成员们感受到秦腔艺术在当代传承中的韧性与活力。下午,团队先后走访宝鸡非遗陈列馆与宝鸡民俗博物馆,在剪纸、皮影等非遗技艺的展示中,在关中婚俗、节庆等民俗场景的还原里,探寻到秦腔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它既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更是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其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愈发清晰。

图为队员们在宝鸡市戏曲剧院进行实践

图为队员常可盈同学跟随马丽老师学习花旦表演(左图)及各位老师日常排练(右图)


图为队员周镇阳同学采访剧团青年演员(左图)与宝鸡市戏剧院院长杨朝霞老师向队员们介绍剧团发展史


小分队前往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在“何尊 ”等国宝级文物前驻足沉思。这片孕育了周秦文明的土地,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与刚健的地域气质,恰与秦腔高亢激越的艺术风格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成员们深刻领悟到“一方水土养一方艺 ”的文化规律。下午,宝鸡秦腔博物馆的专题展览进一步揭示了秦腔在宝鸡地区的独特发展轨迹——从西路秦腔的粗犷豪放,到民间小戏的活泼灵动,地域特色赋予秦腔的多元面貌,让团队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图为队员前往宝鸡秦腔博物馆与中国青铜器博物馆进行参观实践


岐山之行,传承之路注入青春力量

小分队抵达岐山县,首先与共青团岐山县委围绕“秦腔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与传播”展开座谈。双方就“秦腔进校园 ”“青少年秦腔兴趣班”等推广路径深入探讨,提出通过美育课程、校园展演、研学实践等方式,让青少年感受秦腔之美,为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随后,团队专访了徐引娣、于安君两位非遗传承人,在采访过程中,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岐山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直观体会到非遗传承人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与担当,小分队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图为队员与岐山县团县委进行座谈合照

图为与岐山县团县委进行座谈交流 

图为队员孙艺嘉同学在座谈会上分享自身实践感悟(左图)及队员们体验岐山县剪纸非遗文化(右图)


送戏下乡,传统艺术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小分队跟随宝鸡戏曲剧院和岐山县剧团的“送戏下乡 ”队伍,深入乡村戏台。田间地头搭起的简易舞台前,坐满了搬着小板凳的乡亲,《三滴血》《周仁回府》等经典剧目一开嗓,台下便响起阵阵喝彩。在这里,秦腔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粮——它是节庆时的热闹点缀,是农闲时的情感寄托,更是邻里交往的文化纽带。成员们在后台看到演员们顶着烈日化妆,在台下感受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热爱,深刻体会到“送戏下乡 ”这一文化惠民工程如何让传统艺术真正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图为剧团老师“送戏下乡”表演及队员与各位老师互动交流

此次调研行程紧凑而充实,从专业院团的艺术探索到博物馆的历史溯源,从城市舞台的创新实践到乡村地头的烟火气息,“戏”引力小分队循着秦腔的声腔足迹完成了一次跨越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探访之旅。成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更在与艺术家、传承人、普通观众的接触中深刻认识到了秦腔传承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

图为队员们与“送戏下乡”宝鸡戏曲剧院剧团各位老师进行合照

秦腔,这千年传承的艺术瑰宝,不仅承载着技艺的延续和文化自信的彰显,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专业院团的坚守与创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关注。作为新一代青年,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以实际行动助力秦腔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镇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镇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55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