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谢泽卫 申燊 曾乔平)2025年7月20日的阳光,透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史馆的玻璃窗——这栋入选《2018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名录》的老建筑,在地板上织就金色的网。"桂航逐梦队"的队员们踩着光影步入馆内时,空气中仿佛漂浮着时光的颗粒——展柜里的旧教具泛着岁月的包浆,墙上的老照片在柔光里轻轻"呼吸",一场关于传承的对话,正等待被开启。

一、在泛黄的照片里读懂"起点"的重量

刚踏入展馆前厅,一面陈列着初创时期史料的墙便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玻璃展柜里,1979年的招生简章边角已微微卷曲,墨迹却依旧清晰——那是第七机械工业部创办"桂林工业经济管理学校"的最初印记,首批196名学生就在这样的章程指引下,走进了工业会计、计划统计等4个专业的课堂。黑白照片上,前辈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俯身调试设备,背景里的梧桐树干还没如今这般粗壮。

队员们的脚步不自觉放慢了。廖翊述的指尖轻轻蹭过展柜玻璃,目光在照片里前辈们沾满油污的工装裤上停留了许久:"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真的是从手写教案、拼凑教具的艰难里起步的。"话音未落,身旁的梁皓杰正举着手机拍摄照片里的细节,镜头里,前辈们望向仪器的眼神亮得惊人——那束光,恰好与展墙"艰苦奋斗,自强日新"的桂航精神标语相互映照。

没有人刻意说话,却都在这帧帧影像里读懂了"起点"二字的分量。1981年首届毕业生与老师的合影旁,静静躺着当年的算盘与油印教材,页边的批注里藏着"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初心。所谓航天精神,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前辈们在艰苦里埋下的种子,在岁月里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

二、在奖杯与模型间触摸"奋斗"的温度

转过展厅拐角,科研成果展区的光芒陡然明亮起来。玻璃罩里的卫星模型泛着银辉,旁边的展架上,2019年一次性斩获的4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奖杯折射出细碎的光——这在广西院校中极为罕见的成绩,是学校在航天材料、无人机导航等领域攻克难关的最佳见证。

农杰炜的手掌贴在展柜上,指尖几乎要触到"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合作牌匾。"你看那边的方程式赛车,"他忽然回头对队友们说,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航v车队从2015年成立至今,已经研发出6代油车和4代电车,2020年还拿了全国大赛一等奖。"阳光恰好落在他微蹙的眉峰上,那抹专注,与展柜照片里深夜调试赛车的学长们渐渐重合。

孙坤和韦念畅站在学校发展规划模型前,指尖沿着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的校区轮廓划过。"从最初的4个专业,到现在33个本科专业覆盖航空服务、智能制造,"韦念畅轻声感叹,"原来每一步突破,都藏着'自强日新'的密码。"模型里的"无人机院士工作站"微缩场景在光影里明明灭灭,像极了桂航人四十六载从未熄灭的探索欲。

图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史馆展厅陈列的荣誉奖项

三、在校友故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校友事迹墙前,时间仿佛被拉成了一条线。从参与长征二号丙火箭研制的焦开敏学长,到担任航天六院165研究所所长的罗维民校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照片里微笑,旁边的文字记录着他们在岗位上的坚守——有的在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十年,有的为了调试设备错过了孩子的出生。

谢泽卫站在杨利伟将军赠送的航天员训练服展柜前,久久没有挪动。"这位航天英雄2014年第一次来校时,把12月18日变成了我们的航天日,"他转过身时,眼里闪着光,"原来所谓'榜样',就是像他说的那样'勇于担当共筑梦想'。"曾乔平在一旁翻开笔记本,笔尖在"32个校企合作实验室"的数字上反复圈画,这恰好与墙上校友们"把课本知识活成实战能力"的故事遥相呼应。

图为团队成员在钱学森雕像前集体唱校歌《蓝天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当队员们在钱学森广场集合时,夕阳已为校史馆镀上了一层暖金。没有人再逐字复述参观内容,却都默契地哼起了校歌《蓝天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廖翊述忽然说:"原来校史馆不是陈列过去的地方,是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告诉我们该往哪里走。"

这场探秘,终究成了一场精神的接力。那些藏在展柜里的手写教案、刻在墙上的校友名字、凝在奖杯里的奋斗汗水,都化作了"桂航逐梦队"队员们眼中的光。他们知道,自己接过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把火种——要让航天精神在青春的掌心里,烧得更旺,照亮更远的征途。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泽卫 申燊 曾乔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泽卫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8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