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墨韵暖途”支教队于7月17日至29日,在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益都街道小营小学开展了为期13天的暑期支教与教育调研活动,为当地乡村教育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学生们与支教队员在课堂上互动

聚焦趣味课堂,发挥专业交叉优势

该支教队由汉语言文学、知识产权、中国画、传播学等专业学生组成。依托多学科背景,他们团队设计了系列特色课程:诗词课堂融入“诗句接龙”等互动游戏,激发儿童文学兴趣;法律课堂结合生活案例,普及基础法律知识;手工课堂则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有效提升了学习趣味性和参与度。

融入“墨韵”主题,传承乡土文化

紧扣“墨韵”主题,支教队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教学。书法课上,队员教授基础笔法,并引入青州本地“云门献寿”典故,连接乡土历史,增强文化认同。非遗面塑课程指导学生制作融入本土元素的文创作品,如书签、装饰画等,让儿童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该团队还通过拍摄短视频记录教学过程与学生作品,在本地社区平台传播,引发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

调研乡村教育,献策资源均衡

除支教外,他们团队还围绕乡村教育资源均衡及乡土文化传承展开调研。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小营村及周边20余户家庭,并与教育工作者座谈,回收有效问卷。调研发现,“优质课程资源触达难”是当地教育信息传播的主要瓶颈。基于此,该团队提出设计“乡村教育微课堂”解决方案,计划整合支教课程视频、乡土文化故事等内容,搭建长效传播平台。益都街道小营小学冯校长对此表示肯定:“建议贴合实际且有理论支撑,校方将认真研究落实。”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教育

最后,本次支教活动在为乡村儿童带去知识之光的同时,也让15名大学生志愿者收获了人生中一段纯净而深刻的成长。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支教,他们不仅触摸到了孩子们纯真,还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价值,这些经历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墨韵暖途”支教队以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深入乡村一线,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青春的责任与使命,在服务实践中探索乡村教育发展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撰文 | 刘汇林

图片 | 王淇淇 赵启贤

审核 | 陈月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汇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汇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