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20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文化育苗”社会实践团赴广西防城港、东兴、凭祥等边境地区,开展以非遗传承和边疆治理为核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非遗课堂创新、红色研学、戍边体验、跨境贸易调研等多元形式,打造了一堂行走在祖国边境线上的“沉浸式思政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

非遗技艺进边陲:童心触碰文化根脉

实践团聚焦广西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在防城港市和平社区、东兴市北郊社区和凭祥市南大社区打造“扎染、木构、农民画、拓印、竹编”五大沉浸式文化课程,为300余名边境儿童开启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团队创新“非遗+安全”模式,将国防教育、防溺水演练等融入课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向,实现文化传承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扎染技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木构技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拓印技艺

京侗文化共芬芳:跨民族交流促团结

在东兴京族聚居区,实践团开启深度文化探索。京族博物馆内,“喃字”“哈节”“独弦琴”三大京族文化活化石揭开神秘的面纱。当独弦琴传承人用千年琴弦演奏现代旋律,非遗“破圈”的活力令学子们振奋。团队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三江侗族与东兴京族的深度互动,在中越书屋开展的“传承侗艺促团结,青春聚力共倡廉”活动中,侗族扎染技艺与京族文化激情碰撞,同学们通过亲手体验扎染艺术、制作竹编扇,在技艺交融中畅谈民族团结,于经纬交织间感悟清廉真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京族博物馆学习京族文化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学习独弦琴演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东兴青年共同体验竹编技艺

国旗红到界碑亮:行走的边疆思政课

从凭祥1053号界碑到东兴1368号界碑,团队师生们俯身擦拭“中国”二字,与移民管理警察共巡边境线。在凭祥板旺幼儿园,团队师生与边境儿童一同升起五星红旗。另外,团队深入探访防城港老码头、东兴侨批馆、凭祥友谊关等红色地标,重温中越“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擦拭界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东兴侨批馆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跟随移民警察一同巡边

跨境创业“青年图鉴”:边境线上的开放活力

在东兴口岸“废旧佬咖啡馆”,老板娘淼淼的“咖啡香里谋商机”成为中越青年创业缩影。团队调研发现,边境跃动着青春活力,越南法棍面包店、跨境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生长。中越建交75周年之际,北仑河上满载着中越两国特色产品的货船奔流不息,这正是中越边境合作的新故事、新成果的生动注脚,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活力、新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东兴市越南法棍面包店采访老板

三位一体育新人:边疆实践的青春答卷

此次实践构建“非遗传承+民族团结+思政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累计服务儿童300余人次,创作民族文化作品700余件。团队用专业赋能非遗活态传承,以跨文化对话搭建团结桥梁,更以戍边体验深化家国情怀。队长杜梓厦总结:“边疆让我们读懂‘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和‘开放合作才是未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合照

此次实践作为“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专项行动的重要载体,让青年学子在非遗技艺交流、红色边疆之旅中感悟中国力量,在边境发展中培育国际视野,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光荣使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秋鹏,黄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秋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8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