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5日,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彝路生花共富同行”社会实践团队以探索彝族文化传承与推动乡村共富振兴为使命,奔赴享有“中国彝家第一村”美誉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探寻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6月23日上午,尽管细雨霏霏,实践团队成员依然准时从学校出发。他们换乘公交与观光车,穿越繁华城区,驶过蜿蜒盘山公路,于当日中午顺利抵达风光秀美的迤沙拉村,正式开启此次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
对话基层干部,探寻发展密码
6月23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迤沙拉村村委会,与副主任谢锦美就彝族文化传承与乡村共富振兴进行了深入交流。谢主任介绍了村子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在文化传承方面,迤沙拉村通过“非遗入校园”工程,将羊皮鼓舞融入课间操,组织谈经古乐社团活动并招收特招生,让彝族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在“姊妹节”等节日,策划情景剧、集体舞蹈等民俗活动,邀请游客参与,推动彝族文化传播。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村子的游客中心成为促进村民增收的“共富超市”,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同时,村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电线入地工程,以及发动村民开展日常保护等举措,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次交流让团队成员对迤沙拉村的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团队成员与副主任沟通交流。薛苏蕊 供图
深入田间调研,感悟农业变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乡村农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了深入了解迤沙拉村农业发展的现状,探索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6月24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了迤沙拉村农业产业园,开展了一次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实地调研活动。
迤沙拉村农业产业园坐落于一片广袤的田野之中,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一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各种农作物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谈及农业发展的艰辛时,村民们感慨万分。他们提到,过去由于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收入微薄,生活十分艰难。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业技术培训等,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一位村民激动地说:“多亏了国家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才能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他表示,农业补贴减轻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农业保险为他们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保障,而农业技术培训则让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图为团队队员在田间实地考察。薛苏蕊 供图
在交流中,实践队员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农业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被村民们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面对未来,村民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们纷纷表示,将继续拓宽产业发展渠道,优化生产模式,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一些村民计划引进更多的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如种植有机蔬菜、开展生态农业等,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还有村民打算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如建立番茄加工厂、蓝莓酿酒厂等,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作为强国之基,其发展不仅对迤沙拉村的共富之路至关重要,更为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迤沙拉村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实践表明,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政策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农民的创新精神和辛勤劳动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图为团队队员举着番茄与村民合影留念。薛苏蕊 供图
此次为期三天的迤沙拉村社会实践活动,让攀枝花学院“彝路生花共富同行”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共富目标的实现绝非易事,而是无数基层工作者和村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精准把握乡村发展需求,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以青春之力,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攀大学子的奋斗篇章。(通讯员 薛苏蕊)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薛苏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苏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