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至7月3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仡脉同源·同心共佬”实践团赴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新胜村,围绕“民族交融、文化传承”主题开展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当地仡佬族群众、收集口述历史等方式,系统记录了仡佬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见证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实践。
文化探源:聆听民族历史回声
7月1日下午,实践团于永兴镇新胜村委员会参加了由村委会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正式开启调研之旅。座谈会上,永兴镇党委副书记邓明华、新胜村村主任陈加明详细介绍了当地仡佬族人口分布情况、文化传承现状及民族关系等。团队特别记录了仡佬族传统节日“送年节”的当代传承——这一延续数百年的节日如今仍每年隆重举办,并邀请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此外,实践团成员先后与仡佬族族长李兵及村民代表杨才清、李光友展开深入交流。据他们介绍,当地仡佬族与周边多个民族共同居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独特格局,各族群众彼此扶持、守望相助,勾勒出一幅现代社会中多民族和谐共生、团结奋进的生活画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镇干部、仡佬族代表座谈会。张英琦 供图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专程拜访了已入耄耋之年的仡佬族老族长熊献清,在3小时的访谈中,熊老不仅展示了珍贵的家族图谱和传统服饰,还系统讲解了仡佬族独特的历法系统和口传文化,团队成员全程记录并协助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工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记录仡佬族老族长熊献清口述历史。宋娟蕊 供图
习俗变迁:传统与现代交织
在婚姻习俗方面,调研发现,仡佬族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据村中老人介绍,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族内盛行近亲通婚,且严格限制与外族联姻。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仡佬族青年已普遍接受跨民族婚姻。这一演变既是仡佬族顺应时代发展的生动体现,也反映了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传承。
仡佬族的丧葬习俗则保留了更多传统特色。据仡佬族长者介绍,族中若有老人离世,需由老族长选定安葬地点。当地流传着“早死晚埋,晚死早埋”的说法——若老人于清晨离世,当晚便可下葬;若在夜间离世,则于次日清晨安葬。对于意外身亡者,族长会直接安排火葬,寓意借火焰之力烧毁一切不祥根源。这些独特的习俗不仅勾勒出仡佬族鲜明的民族文化底色,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更让实践团成员真切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与底蕴。
青春助力:搭建文化传承新桥梁
仡佬族传统习俗的当代演变,生动诠释了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此次,实践团的探访不仅系统记录了仡佬族文化的传承脉络,更见证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一名实践团成员所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仡佬族同胞既坚守着文化根脉,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令人动容。”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镇干部合影留念。王欣冉 供图
此次调研活动共收集口述历史录音10小时,拍摄影像素材总计911个文件,为研究仡佬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实践团表示,将继续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通讯员 李润超 邓国庆 王欣冉 宋娟蕊 张英琦)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润超 邓国庆 张英琦 宋娟蕊 王欣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润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