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鑫哲)2025年7月8日至12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语润乡土”推普小分队一行9人前往湖北省通城县马港镇金山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大学生暑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为核心,聚焦乡村儿童、老年群体与产业发展,助力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启动仪式:情系乡土,传递关怀
7月8日,活动在金山村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实践团队向金山村捐赠了包括风扇、球拍、水杯在内的一批实用物资,体现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对金山村发展的持续关注与深厚情谊,为后续推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温暖基调。
课堂深耕:浸润童心,播种希望
实践团队在金山村石源小学开设的“推普公益课堂”成为孩子们的暑期乐园。每日上午,为25名留守儿童提供“文化浸润式”普通话学习指导。队员们巧妙将普通话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及通城县乡土风情相融合,通过基础正音、气息训练、趣味游戏、故事分享、诗词朗诵、话剧表演等丰富形式,为孩子们打开语言之门,在稚嫩心田播下热爱母语、振兴家乡的希望种子。
图为实践实践队员用口腔模具向小朋友讲解普通话发音方法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小朋友制作爱国主义手绘海报
为检验推普教学成果,实践期最后一天,实践团队举办“咸职推普小分队教学成果展示暨‘典耀中华’读书会”,并特别邀请村委干部、学生家长和小学教师代表现场观摩。小学员们自信登台,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展示所学所获,赢得现场村民阵阵掌声。“看到娃儿们在台上讲得这么好,我们做家长的也高兴。”一位家长在现场观看时说道。
图为实践队员跟小朋友们玩“你画我猜”游戏
图为实践队员带推普课堂小学员们练习发声气息操
田野调研:行走阡陌,问计于民
傍晚时分,实践团队的足迹延伸至金山村的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分组开展“区域语言生态调研”。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和交流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细致记录村民语言习惯、方言音特征及普通话掌握程度。这些来自基层最前沿的一手资料,将为后续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推普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图为实践团队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推普护银:情暖桑榆,守护安宁
针对乡村老年群体语言需求与安全关切,“推普护银”行动同步温情展开。队员们耐心向村中长者教授普通话发音要点和日常交际用语,并将防范电信诈骗知识、基础健康常识巧妙融入教学内容。“学了几句普通话,去镇上办事问路就方便多了!他们还提醒我陌生电话要警惕,这个很要紧。”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说道。一句句清晰的问候,一项项实用的提醒,为乡村银龄群体筑起了语言沟通与安全防范的双重屏障。
实践队员到村民家中进行“推普+反诈”宣讲
产业赋能:言促产销,助农增收
实践团队深入金山村土鸡养殖基地,探索“推普+产业赋能”新路径。队员们实地体验喂鸡食、拾鸡蛋、清鸡舍等养殖环节的辛劳,在实干中体悟乡村产业发展脉搏。同时,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策划并拍摄制作宣传短视频,倾力推介金山村优质的土鸡、土鸡蛋等农副产品。养殖基地的农户笑着说:“以前咱只会闷头养,好东西说不出门道,现在小年轻们用普通话说得明明白白,估计会有更多人来这打听和购买了!”
图为实践团队在金山村土鸡养殖基地拍摄宣传短视频
标准的普通话解说,清晰介绍了金山村土鸡的生态养殖方式和土鸡蛋的营养价值,活动期间实践团队成功带动近1000元销售额,切实以普通话为纽带,助力当地农副产品打开销路,实现助农增收的目标。
图为实践团队与村民在金山村村委会的合影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语润乡土”推普小分队将深刻总结此次金山村实践经验,持续关注乡村语言文化需求,不断探索“推普+”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力争将“推普课堂”、“推普护银”等活动品牌化,并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助力当地农产品推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和文化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鑫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鑫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