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孙坤)7月21日至24日,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起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实践团、石榴籽祖国行新疆专项入围项目实践团、新疆和田学院临床医学院“帕米尔同心行”实践团,共12余名各民族师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浸润+健康服务+语言推普”四位一体模式,沿着“喀什博物馆—百年喀什馆—喀什古城高台民居—疏勒县张骞纪念馆”一线,开展“文化润疆·青春担当”社会实践。四天里,他们以脚步丈量丝路古道,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上了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

一馆览千年:让文物“开口说话”

7月21日上午,喀什博物馆“丝路古港 西域明珠”展厅,推普实践团师生围在“汉佉二体钱”展柜前,用普通话、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接力朗读钱币上的铭文,记录不同发音的对应规律。“语言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把钥匙。”实践团指导教师孙坤说。实践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展”开展“微宣讲”,将“张骞凿空”“土尔扈特东归”等故事制成二维码,供游客扫码听双语讲解。

一馆见百年:在“活”的街区触摸时代脉搏

7月22日,百年喀什馆序厅内,一张1890年津帮商人与维吾尔族商户签订的“茶叶互市合同”吸引同学们驻足。实践团就地召开“5分钟微党课”,把合同上的汉字与维吾尔老文字作为“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注脚。推普实践团则现场录制“百年喀什十词十音”短视频,计划上传至“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乡村推普专栏”。

一街连民心:把医学课堂搬进千年土陶作坊

7月23日,新疆和田学院临床医学院“帕米尔同心行”实践团背着便携式血压计,走进喀什古城高台民居吾买尔·艾力土陶作坊,为制陶匠人开展义诊。实践团队成员为老人做完血压检测后,又用维吾尔语演示“防尘口罩正确戴法”。2024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麦迪乃姆·米吉提一边操作仪器,一边用维吾尔语讲解日常防尘技巧。“娃娃们把诊室搬到家门口,把后院腾出来给他们做长期义诊点!”吾买尔大叔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巷子里。

一馆承根脉:在张骞精神里寻找青春答案

7月24日上午,疏勒县张骞纪念馆广场,“帕米尔同心行”实践团举行“青春与祖国同行”主题团日。面对张骞出使西域浮雕,团员青年重温入团誓词,围绕“张骞精神对边疆医学生的启示”展开讨论。“张骞两次被匈奴扣押仍不改其志,医学生也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2024级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穆合塔尔·阿布都卡尤木在发言中说。实践团现场收集纪念馆内与中医药交流相关的12件文物图片,计划制作《张骞与西域医药交流》微课。

新疆和田学院2024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阿依夏。艾力在日记里写道:“在张骞雕像前举起右拳时,忽然明白,守护的不只是健康,还有这片土地上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据悉,实践团将把此次调研成果转化为5集“丝路·推普”微课程、于秋季学期面向和田地区中小学及乡村社区推广。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0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