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深化文化认知,增强民族认同,威海职业学院“青为”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在这个暑期,踏上了前往“多彩贵州”的文化研学之旅。团队先后探访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与贵州省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对话历史、感悟多元的沉浸式文化课堂,跟随“青为”的脚步,一起领略贵州的独特魅力!

板块一:绚烂霓裳,千年回响——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探秘

步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仿佛瞬间被卷入了一个色彩斑斓、风情万种的民族文化万花筒。这里是贵州18个世居民族(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灿烂文明的生动缩影。

图为贵州居民分布图 孙佩琦供图

华服盛宴,针尖上的艺术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展厅。苗族的银冠璀璨如星河,繁复的刺绣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布依族的蜡染,蓝白交织,流淌着宁静致远的意境;侗族的“亮布”闪烁着独特的光泽,承载着民族的审美密码。志愿者们驻足细观,惊叹于每一针一线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感受着服饰作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魅力。

图为志愿者参观民族服饰 孙佩琦供图


图为民族服饰照片 孙佩琦供图

图为民族服饰照片 孙佩琦供图

乐舞天地,非遗的韵律

在视听体验区,除了能感受侗族大歌的空灵和声、苗族飞歌的高亢悠扬、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婉转旋律这些穿透时空的千年回响,队员们还通过精心布置的展柜,近距离观览了承载这些音乐灵魂的民族特色乐器实物:庄严的苗族芦笙、精巧的布依族勒尤、以及厚重的水族铜鼓。这些静静陈列的乐器,本身就是珍贵的非遗实物,是各民族音乐智慧与工艺结晶的有形载体,让“青为”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音乐在民族生活中扮演的不可或缺角色,是文化血脉中凝固的韵律符号。


图为志愿者参观民族乐器图 孙佩琦供图


图为民族乐器图片 孙佩琦供图

经纬织布 一剪千秋承脉

这一展区重点展示了贵州两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布与剪纸。队员们看到了精美的苗锦和蜡染布匹实物,织工们运用彩线和复杂的经纬技艺,将民族特色的星月、云纹等图案织入布料,并用蓝靛等天然染料染色。同时展出的剪纸作品也令人赞叹,农妇们以剪刀或刻刀在红纸上精巧地镂刻出雷公山、黄果树瀑布等自然景观以及百鸟朝凤等吉祥主题,形象生动。这些展品直观呈现了贵州各族世代相传的精湛手工技艺。


图为传统织布图 孙佩琦供图


图为志愿者参观剪纸 孙佩琦供图

图为志愿者参观剪纸 孙佩琦供图

模块二:时空长廊,大地史诗——贵州省博物馆览胜

离开充满民族风情的世界,“青为”队员们走进了贵州省博物馆这座现代化殿堂。这里以宏大的叙事和丰富的馆藏,为参观者揭开了贵州从历史烟云到自然奇观的壮丽画卷。

华光溢彩,精工越千年

历史展厅中,青铜耳环的朴拙神秘、银凤簪的錾刻流光、累丝嵌宝项圈的璀璨、苗族蝶纹银冠的灵动,以及温润的玉石珠串,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华章。赫章可乐的兽形青铜扣饰迸发原始张力,明代花鸟纹金簪凝结匠心神韵。这些方寸饰物,承载着等级象征、工艺巅峰与信仰图腾,让“青为”队员们在金属与宝石的冷光中,触摸到贵州文明细腻而坚韧的脉搏。

图为志愿者参观青铜耳环图片 孙佩琦供图

图为博物馆藏品展示 孙佩琦供图

图为明代花鸟纹金簪 孙佩琦供图

历史足迹,文明的印记

循着饰物的微光,“青为”队员们深入贵州的历史长河。旧石器时代“观音洞”的石器凿开文明曙光,古夜郎青铜礼器上的诡谲纹样诉说未解之谜,东汉铜马车的蹄声仿佛仍在砖石古道回响,生动的陶俑阵列定格了千年生活场景,明清土司印章下的文书墨迹未干,矗立的石碑铭刻着治理变迁的雷霆。这些沉默的文物如散落的史诗残卷,在时空长廊中层层拼合,见证着贵州从边陲秘境到融入华夏的壮阔历程,铸就其在多元一体文明中的铿锵回音。

图为志愿者参观东汉铜马车照片 孙佩琦供图

图为志愿者参观陶俑阵图片 孙佩琦供图

图为志愿者参观明清土司印章图片 孙佩琦供图

生活图景,智慧的结晶

馆内精心复原的民族民居、展示的传统农耕器具、精美的竹编藤编、神秘的傩戏面具……无不生动勾勒出各民族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世界。从节庆习俗到日常起居,从建筑特色到手工艺绝活,“青为”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不同民族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独特而和谐的生活图景,深刻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瑰丽与珍贵。

图为志愿者参观民族民居图片 孙佩琦供图

图为展馆脸谱图片 孙佩琦供图

图为传统农耕器具 孙佩琦供图

“青为”感悟

“亲眼看到织布和剪纸的精湛技艺,才真正理解什么叫‘指尖上的传承’,它们是活着的文化密码。”

——2024级软件技术二班宇君豪

“近距离感受贵州璀璨的非遗技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不仅加深了文化自信,更深刻体会到推广普通话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2024级大数据技术二班刘若萱

“这次探访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多彩贵州’的文化根基,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丰富与和谐。”

——2024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二班张云哲

图为志愿者合影图片 孙佩琦供图

黔山藏古韵,秀水育文明。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刻,志愿者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去往了那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的时代,里面的一件件藏品,仿佛都讲述着过去的荣耀。“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流动的文明,正如黔地的山与水,既需要守护独特的风景,也需要架起相通的桥梁。在从不忘本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每一位文物都说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从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走来,并且将继续看着历史中的人们一步步走向明天。

图为志愿者合影图片 孙佩琦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佩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佩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0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