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港口博物馆内景一篇篇厚重的历史,如何才能在“快时代”里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一座座静默的工业遗存,怎样才能再次讲述它们波澜壮阔的故事?2025年7月7日至12日,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的师生们在河北秦皇岛,给出了一份充满青春气息的答案:他们变身“文化翻译官”,将寻访到的红色记忆与工业传奇,制作成一系列“微视频”,让沉睡的港城文脉在数字时代“活”了起来。
从“打卡”到“讲故事”:一份来自大学生的“红色地标打卡指南”
“大家好,我们团队今天来到了秦皇岛汤河公园的烈士纪念碑……它不仅是对烈士的永恒纪念,更是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历史文脉的鞭策。”在汤河公园,团队成员刘同学面对镜头,完成了第一支现场讲解视频的录制。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到此一游”记录,而是他们整个实践计划的核心一环——将所思所感转化为可传播的数字内容。
“单纯的参观和听讲,感动可能只是一时的。但当你需要面对镜头,把这段历史的厚重、精神的价值,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讲给屏幕另一端的同龄人时,那种责任感和对历史的敬畏感是完全不同的。”团队负责人栾震在谈及初衷时说。
为了让视频内容不流于表面,团队成员在录制前下足了功夫。他们深入访谈公园管理人员,挖掘烈士的英雄事迹;他们细致观察纪念碑不远处社区居民和谐安宁的生活场景,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烈士们舍生取义,就是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份‘和谐’与‘友善’。我们想在视频里把这个逻辑讲清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可感。”这份思考,最终被融入了视频的解说词中。
视频发布后,很快在社交平台收到了积极反响。有本地网友留言:“从小在公园长大,看了你们的视频才第一次这么认真地了解纪念碑的历史。”这条评论让团队成员备受鼓舞,他们真正实现了最初的设想——为同龄人打造一份生动的线上“红色地标打卡指南”。
▲图为团队成员在录制视频
从“旧物”到“潮品”:用镜头语言为百年工业注入新活力
如何让年轻人对“老掉牙”的工业历史产生兴趣?这是团队在探访秦皇岛港口博物馆和玻璃博物馆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他们的破局之道,依然是“镜头”。
在港口博物馆,面对从锈迹斑斑的旧式铁锚到充满科技感的自动化码头模型,团队决定以“百年穿越”为主题创作短视频。“我们用快节奏的剪辑和强烈的视觉对比,想在一分钟内展现港口从诞生到新生的巨变,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团队成员郭炎奇负责视频的后期制作,他认为,这种“硬核”的工业题材,必须用“很酷”的方式来包装。
而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玻璃博物馆,团队则找到了“文化赋能”的切入点。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玻璃材质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书法艺术完美融合时,他们立刻确定了视频的标题——《当工业遗存遇见国风艺术》。
“我们特意在视频中加入了很多特写镜头,去展现玻璃艺术品中蕴含的创意与文化内涵。”团队成员栾震说,“我们想传递一个信息: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可以挖掘的宝藏。当它与文化创意结合,就能变成真正的‘国潮’好物。”这些精心制作的视频,将厚重的产业史解构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效地拉近了青年群体与工业遗产之间的距离。
▲图为秦皇岛港口博物馆内景
从“知”到“行”:在数字传播中践行青年文化使命
为期数日的社会实践,最终的成果不仅是团队成员脑海中的认知升华,更是一系列在网络平台真实传播、引发讨论的数字作品。这种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落在实处的做法,让实践的意义变得清晰而具体。
“过去我们总说要传承文化,但‘如何传承’是个难题。这次实践让我们找到了一个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方法,那就是利用我们最熟悉的网络和新媒体。”在总结会上,队员们一致认为,将所学所感“翻译”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力行”。
团队指导老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社会实践的亮点在于,同学们成功地完成了从‘知识输入者’到‘价值传播者’的角色转变。他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历史,更用智慧和技术让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引导学生在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讯员 赵星凯 栾震 郭炎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星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星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