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林界廷)为赓续红色血脉,践行青春誓言,7 月 15 日,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红脉寻迹知行团奔赴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专程走访建国前老党员及抗战老兵,通过口述史采集、志愿服务等形式,在硝烟与初心交织的红色记忆中,上了一堂直抵心灵的思政课。
烽火铸英魂:钢铁脊梁的峥嵘岁月
在 95 岁的张崇海老前辈家中,时光仿佛回溯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身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枚都镌刻着一段浴血奋战的传奇。1946年,年仅 16 岁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 的赤诚投身军旅,次年在战火中坚定信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的峥嵘岁月里,张老始终冲锋在前,从决定华东战局的孟良崮战役,到碾转千里的淮海战役;从突破天堑的渡江战役,到解放济南、上海的决定性战斗,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当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已是战斗骨干的他又义无反顾跨过鸭绿江,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续写忠诚,用热血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那些勋章背后,是一位无产阶级战士对祖国与人民的毕生承诺。
图为张老佩戴部分荣誉奖章同团队成员合影。
记忆不褪色:硝烟中读懂 "人民至上"
实践团成员围坐成圈,静静聆听张老讲述那段浸透血泪的历史。老人的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声音却透着穿越时空的力量:"淮海战役最胶着的时候,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我们的弹药眼看就要打光了。是乡亲们冒着枪林弹雨,推着独轮车把弹药送上来,又把受伤的战友一个个抬下去—— 那一刻我明白,人民的力量比钢铁还硬!"
谈及朝鲜战场的严寒,老人眼中泛起泪光:"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风跟刀子似的刮脸,粮食也接济不上。美国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砸下来,冲锋的时候,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好多年轻的战友就那样倒在了雪地里,再也没能起来……" 当老人颤抖着抚摸泛黄的战友名单,指尖划过一个个年轻的名字时,在场的队员们终于读懂:"寸土不让" 四个字,从来不是口号,而是用生命丈量的信仰厚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张老的英雄事迹。
转身亦英雄:从战场到田间的初心传承
1955 年,张老退伍后转身投入新的战场。他先在县民政局任职,始终以 "为人民办好每件事" 为准则,将战场作风融入为民服务的日常。后来,为支援家乡建设,他又主动请缨回到农村,手把手教村民搞生产,担任民兵连长时更是日夜巡逻,用臂膀为乡亲们撑起一片安宁。
"打仗时保的是国家的疆土,现在守的是老百姓的心。" 说这句话时,老人的眼神如当年在战壕里般坚毅。这份从战火中淬炼出的初心,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深深动容—— 原来真正的英雄从不会因战场的远去而褪色,他们只是把冲锋的姿态,化作了守护万家灯火的日常。
图为张老向实践团成员展示充满老茧的双手。
红脉永传承:青春在洗礼中淬炼成长
此次五莲之行,不仅是一次红色足迹的追寻,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实践团成员在英雄故事中铸牢了 "听党话、跟党走" 的根脉魂,在历史回响中挺起了新时代长征路的脊梁骨,在初心传承中激扬了 "敢斗争、善作为" 的锐气勇。
图为张老与实践团成员的合照。
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红色记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青年之躯接续奋斗。正如张老那辈人用血肉之躯铺就解放之路,新时代的青年也必将以理想为灯、以担当为帆,在民族复兴的坦途上续写英雄的故事。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界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界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