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白鹤拳社会实践:用青春传承,为健康助力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人走技失”的困境,如何让非遗走出“濒危”的阴影,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成为实践团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探究永春白鹤拳的发展现状,探寻其活态传承的创新之路。于2025年6月26日起,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拾德书院“传承纽带”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暑期白鹤拳寻踪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探访发源地触摸历史脉搏,更计划以网络为桥,让这门传统武术能通过新时代焕发新生。

聚焦非遗传承:破解从“门户深闭”到“多元焕新”的密码

在过去,大量非遗,都是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传承讲究“师徒如父子”,但门户之见导致传承范围极度狭窄。当代非遗的传承,应倡导“门户不闭”。是应该走进校园成为选修课的特色内容?或许是借助新媒体让招式被更多人看见?又或是与网络结合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是否可以做到,使用AI出图,配合文字解说,在静态图片中清晰呈现传统武术的马步标准,碎片时间也能吃透基础要义。用动态图片的生动演示,让拳法中弹抖发力在直观画面中立体展现,零散片刻也能掌握核心技巧。

探访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触摸白鹤拳的历史脉搏

实践团走访了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推开古朴的大门,旧兵器的寒光、泛黄的拳谱古籍、斑驳的传承牌匾,瞬间将实践团带回白鹤拳诞生的岁月。相传清康熙年间,方七娘观察鹤蛇相斗顿悟武道,创立了这套动作灵动如鹤、讲究身心合一的拳术。展柜里的旧兵器曾见证历代传人晨练的汗水,古籍上的批注凝结着拳法演进的智慧,斑驳的牌匾则镌刻着百年传承的坚守,这些沉默的实物正是最鲜活的 “历史老师”。隔着展台玻璃凝望兵器上磨亮的纹路,仿佛能嗅到木柄缝隙中漫出的陈年桐油暗香。目光掠过古籍里晕开的墨迹,耳畔似有纸页翻动的 “沙沙” 轻响,像在低声复述百年前的批注。在与这些沉淀着岁月温度的历史承载物隔展相望时,方能真正读懂一项非遗文化穿越风雨的厚重分量。而今,实践团在实地触摸到这项文化流淌的历史脉络后,那份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传统在当代延续的传承信念,在每个人心中愈发清晰而坚定。

图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陈列的白鹤拳旧兵器实践团成员 摄

图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陈列的白鹤拳拳谱实践团成员 摄

图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陈列的白鹤拳拳谱实践团成员 摄

走进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点暨永春职专仙岭校区:共探永春白鹤拳的传承之道

实践团在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点暨永春职专仙岭校区的郭晓辉老师带领下,走进了该校进行交流。据了解,为传承发展国家级非遗白鹤拳,2014年4月永春县在此开办永春职专白鹤拳相关专业,开启了校园传承之路。2016年春季,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白鹤拳)专业班正式招生,校地联手,为永春白鹤拳传承注入强大动力。实践团在和该校的学生进行切磋交流中,细致探索齐眉棍、双刀、铁尺等兵器的招式妙用。结合详细的拳术演示,展开讲解如何沉肩收肘、调息吐纳,以及如何通过腰腿协调、丹田提气等细节方面来做到重心协调。同时,实践团向郭晓辉老师请教了当下武术融入校园的发展现状,大家了解到,武术走进校园后,在强健学生体魄、磨炼意志品质的同时,更能让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根脉得到系统性传承。

图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点暨永春职专仙岭校区学生展示白鹤拳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点暨永春职专仙岭校区学生交流白鹤拳

图为实践团与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点暨永春职专仙岭校区学生合照

实践团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了解到了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招数技巧。实践团期望以本次活动所学结合自身认知,能够促进白鹤拳走出武馆,走进生活,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图解爱上传统武术,为这门武术注入活态传承的新动能。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深入理解了永春白鹤拳的历史与现状,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技法+现代技术”的传承路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保护传统文化而不是封存,是用创新让它与时代同行。这才是‘传承纽带’真正的意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麦子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麦子燕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48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