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张春梅、张秉超)7月11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向未来”社会实践团队在王邦莉老师带领下,赴宜宾市南溪区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成长路径”专题调研。通过集中访谈志愿者解码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的奋斗密码,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衔接提供实践样本。
▲图为实践团队与西部志愿者的合影
2025年,各地各高校招募全国西部计划志愿者约4,8万人。西部计划实施22年来,已有59万余名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2000多个县(市、区、旗)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今年新招募的志愿者们将围绕乡村教育、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治理等开展1年至3年的志愿服务,90%以上的服务岗位在乡镇及以下。“向未来”调研团队聚焦“青年成长需求”与“基层发展期待”的双向匹配,选取征地拆迁协调员、供销社项目专员两类典型岗位志愿者为样本,通过深度访谈探索基层实践对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深层影响。
“基层不是简历镀金地,而是解人生方程的演算场。”服务于南溪区征地拆迁部门的伍同学,面对调研团队,他分享了服务期间的“三个转变”:一是能力提升,从“政策宣讲员”到“矛盾调解员”,掌握了“倾听-共情-协商”三阶工作法,在矛盾调解中实现治理能力跃升;二是认知迭代,通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理解“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三是价值重构,建立“群众满意度”考核体系,将政策执行精准度提升。聊到动情处,伍同学深切地说,“能够在这里奉献青春,我深感骄傲。”
服务于南溪区供销社的唐学姐同样感慨良多。她坦言,起初把西部计划当成“职场中转站”,却在南溪区供销社找到了“人生主场”。她介绍,在各级团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她深入基层一线,广泛接触不同岗位,深刻理解了基层工作的特性。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精准把握群众所思所盼,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切实“发光发热”。“以前我以为基层是‘过渡’,现在明白,这里是‘造浪’的起点。”唐学姐笑称,自己最大的KPI,是让农民的荷包和笑容同步“双增长”。
▲图为与两位西部志愿者的交谈
访谈尾声,两位“学长学姐”结合自身经历,对学弟学妹们提出了殷切期望。“青春不应只有城市的霓虹,更应有泥土的芬芳。选择西部计划,就是选择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共进。”“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这场调研,既是“倾听者”与“讲述者”的对话,更是新时代青年对“何以中国”的生动诠释。当更多学子选择向下扎根,乡村振兴的土壤必将绽放更绚丽的花朵。
撰文|张秉超
图片|陈爽雯
审核|舒芳兰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春梅、张秉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春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