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芜湖市特殊教育学校本科生志愿服务团队开启与芜湖市特殊教育学校7名智力障碍青少年“一对一融合伙伴”的暖心之旅。在一位青年志愿者主导、其余志愿者密切辅助的教学模式下,一堂充满温情与创造力的“手掌树”课程拉开了帷幕。

巧手绘心树,贴出“五彩情”。志愿者们手把手地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小手平铺在彩纸上,小心翼翼地用铅笔沿着轮廓描摹,写下自己的愿望并涂上喜欢的颜色。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安全看护和辅助下,尝试使用特制的安全圆头剪刀将自己的“手掌”剪下来,粘贴在大树干的画纸上。一双双稚嫩的手掌,承载着不同的色彩,错落有致地“生长”在树干上,共同构成了一幅枝繁叶茂、五彩缤纷的“融合之树”。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精细动作能力和专注力,更让孩子们在每一次成功的剪切中,收获鼓励的掌声和由衷的赞美。

图为志愿者辅助孩子写下愿望

掌印即心印,融合润无声。这棵由7双“大手”与7双“小手”共同完成的“手掌树”,不仅仅是一件手工作品,更是一个无声却极具力量的象征。它形象化地展现了“大手拉小手”的真谛:大学生志愿者(大手)以平等、尊重的姿态,牵起智力障碍青少年(小手)的手,提供耐心细致的引导和坚定温暖的支撑;而孩子们的小手,则代表着他们的参与、努力和独特的生命色彩。每一片“手掌叶”的贴合,都寓意着伙伴间心灵的靠近与接纳。志愿者张叶分享道:“当看到孩子在我的帮助下,终于自己剪下了一个完整的手掌轮廓,他抬起头对我露出那个大大的笑容时,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这不是简单的教学,是两颗心在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

图为志愿者协助孩子粘贴“手掌”

情谊树常青,融合路同行。“手掌树”活动的圆满成功,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芜湖市特殊教育学校本科生志愿服务团队创新特殊群体陪伴模式、践行普特融合教育理念的生动缩影。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单向的“帮扶”或“教学”,构建了一种基于平等、互动和情感连接的双向成长关系。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提升了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素养;而智力障碍青少年们则在安全、接纳、鼓励的环境中,收获了技能上的微小进步、情感上的巨大满足以及融入集体、被社会看见的珍贵体验。

图为学生展示“融合之树”绘制成果

这棵由爱与陪伴浇灌的“融合之树”,象征着情谊的长青,更象征着通往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融合之路的开端。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一对一融合伙伴’模式,设计更多适应孩子们需求的活动,将融合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并努力带动更多人理解、接纳、关爱特殊群体,共同营造一个真正无障碍、充满温暖的社会环境。”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