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承载着江南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湛的手工艺术,其传承与发展始终与文化根脉紧密相连。近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苏绣巧韵·非遗薪传”实践团队踏上苏州土地,循着丝线的轨迹,触摸古老技艺的温度——他们探秘博物馆中的千年记忆,对话坚守传承的绣坛匠人,在一针一线的体验中,让青春与古韵撞个满怀。
图为队员参观中国刺绣艺术馆合照
为深入了解苏绣的历史沿革、针法技艺和名家精品,队员们去往了中国刺绣艺术馆。推开中国刺绣艺术馆的大门,仿佛跌入一部立体的苏绣史诗。馆内设有绣史馆、名人馆、工艺馆、精品馆及特展厅,绣史馆里,新石器时代的骨针与明清时期的宫廷绣品隔空对话;名人馆中,沈寿等绣坛大师的手稿与成品静静陈列,诉说着“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传奇;精品馆内,一幅《百鸟朝凤》绣品上,丝线勾勒的羽毛根根分明,阳光掠过便泛起流光。
图为徐红叶老师演示苏绣针法
穿过苏州老巷,徐红叶刺绣艺术工作室的窗棂间飘出缕缕丝线香。徐红叶老师为队员们介绍并展示了平绣和乱针绣两种常用针法。平绣以齐整的线条勾勒图案轮廓,端庄细腻,适合表现花鸟、传统纹样;乱针绣则以自由交错的丝线模拟光影,生动立体,尤其擅长还原人物肖像和山水意境。队员们注意到,工作室的角落架着手机支架,屏幕上正是她直播绣制的画面。“现在年轻人爱刷抖音,我就把绣活儿搬到直播间。”徐老师眼里闪着光,“传统不是老古董,得让年轻人看见它的美。新鲜血液涌进来,苏绣才能活在当下。”
图为张雪老师指导队员过程
最让队员们难忘的是亲手体验环节。在张雪指导下,大家尝试“劈丝”——将一根细如发丝的蚕丝劈成更细的几缕。有人刚用力,丝线就“啪”地断裂;有人屏息凝神劈了十分钟,才勉强成功。最终,大家亲手绣制的苏绣手账本,成了最珍贵的“非遗勋章”。
图为苏州丝绸博物馆织机演示
实践的最后一站,苏州丝绸博物馆揭开了苏绣的“前世今生”。从新石器时代的纺轮、汉代的素纱襌衣,到明清云锦龙袍上的金线绣纹,再到现代数码提花机织出的新型面料,队员们清晰看到:丝绸从未停留在过去。队员们深刻了解到苏州丝绸正通过创新设计、跨界融合等方式焕发新生——传统苏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丝绸文创产品走进年轻群体,数字化技术更让古老纹样得以永久保存与活化利用。
队员们明白: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守艺,更是让古老智慧找到当代坐标。队员们深刻领悟到苏绣传承的必要性,愿意以自身为桥梁,用青春视角连接传统与现代,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针脚里藏着千年韵,青春续写万年章。这场暑期实践,让年轻的目光与古老的丝线相遇,也让大家坚信:当更多人成为“针线接力者”,苏绣的光芒定会在时光里愈发璀璨。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符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符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