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9日,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虹桥映淀·薪火寻踪”实践队踏足雄安新区,在安新县梁庄村、刘李庄村与白洋淀区展开红色实践。这片土地上,新兴新区的建设蓝图与厚重革命记忆交相辉映。队员们走访烈士亲属家,烈士纪念碑,在岁月痕迹里触摸忠诚;走进雁翎队纪念馆、嘎子村,在芦苇荡的回响中重温抗战传奇。

红土地上的追思:从碑前到膝下的传承​

实践首日的梁庄村,阳光穿透晨雾落在烈士碑上。队员们俯身为碑身拭去尘土砖缝里仿佛渗出烽火年代的硝烟。

转身穿过挂满 "光荣之家" 牌匾的巷弄,杜仙老人已在院门口等候。77 岁的她摩挲着外公的黑白照片,讲述 1942 年那个寒冬:36 岁的梁玉增为取回藏枪折返村庄,被捕后面对烧红的烙铁,始终以 "不知道" 三个字筑起防线。医学生们迅速铺开血压仪,看着数值眉头微蹙,将控盐食谱和用药表贴在老人灶台边。​

临别时,老人攥着队员的手望向村口方向,那里的烈士碑正闪着光。原来缅怀从不是单向的追念,而是碑前的鞠躬与膝下的关怀连成的线,让红色基因在触碰中温热,在传承里永生。

图为实践队与烈士家属杜仙老人交流

场馆探记忆:老物件里的岁月故事

走进当地红色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静静诉说着过往。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书信、带着岁月包浆的农具旁,几艘渔船模型格外醒目。讲解员轻抚着一艘尖头木船模型:"这是抗战时雁翎队的 ' 淀上战马 ',船身窄扁,吃水浅,划起来悄无声息,芦苇荡里转弯比鬼子的汽艇灵便十倍。船帮上的铁皮护甲,既能挡子弹,又能在夜里反射月光辨方向。" 旁边陈列的现代渔船模型则多了马达和冷藏舱,"现在渔民早不用摇橹了,柴油机一响能跑十里地,但老人们总说,再快的船也不能忘了当年木桨划出的生路。" 其中一件铁制小方盒格外特别,讲解员笑着介绍:"这是白洋淀的老手艺,冬天取淀里的冰,凿碎了放进这铁盒里,再拌点糖,直接倒在新鲜荷叶上捧着吃,凉丝丝的甜,是老一辈淀边人的夏天记忆。"

图为刘李庄村村委会负责人为实践队员讲述白洋淀区域的红色历史

街头听民声:乡音里的文旅思路

在村里的街道上,队员们随机邀请过往村民,围绕红色文旅发展收集想法。“您是否支持本村发展红色旅游?”“您觉得咱村年轻一代的小伙子姑娘们对红色文化的关注程度如何?”村民们随口聊起的建议,被队员们认真记在调研表上,简单的对话里,藏着大家对家乡红色资源的珍视。

图为实践队员对村民进行调查问卷

淀边续初心:红迹寻踪里的青春行动

乘上进淀的游船驶入白洋淀,水波荡漾间,两岸芦苇荡缓缓后退。实践队来到雁翎队纪念馆,展柜里的土炮泛着历史的光泽,渔船模型还原着当年水上作战的模样,让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队员们在“雁翎精神”展板前驻足,不时俯身记录讲解中的细节。

随后走进嘎子村,土坯墙、芦苇顶的小屋复刻着抗战时期的风貌,墙上“小兵张嘎”的故事插画,让课本里的英雄形象有了具象的依托。

在淀内停留期间,队员们拿出提前准备的驱蚊香包、清凉扇子和红色文旅宣传册,分发给周边的游客,同时开展红色文旅调研。“您觉得咱白洋淀的红色故事怎么讲更吸引人?”队员们边递物件边请教,接过香包的阿姨认真填写调研表:“你们这活动做得细,既送清凉又听意见,挺好!”

图为实践队员在雁翎队纪念馆前留念

此次调研活动,是实践团队与历史对话的精神之旅。碑石上的名字、老人掌心的温度、博物馆里的船模、芦苇荡中的桨声,共同编织成白洋淀的红色经纬。实践虽短,却让队员们明白:红色实践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青年与土地的深度对话。从烈士碑前的肃穆到村民家中的笑语,从博物馆里的沉思到白洋淀边的行动,每一步都见证着成长。青年以脚步为笔,于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壤上,既读懂雄安从烽火岁月走来的坚韧,也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对传承与担当的思考,让红色印记沿着岁月河道,在心中流淌成不灭的信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沁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沁颖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4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