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青葵支教团于暑期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南门实验小学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成为团队一员,与队友们共赴这场支教旅程。
沐浴着夏日明媚的阳光,我们背起行囊,坐上大巴,开启了这一场乡村支教的奇妙之旅。路途漫漫,看着车窗中的景物逐渐从高楼大厦变为绿树荫蔽的乡村小道,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图景在我们的眼前展开,宁静而质朴,让我对后面的支教生活多了一份期待与激动。
图为青葵支教团合影 杨沧燕 摄
稚语声声葵芽新
忘不了与孩子们初见的那个早晨,清风揉碎了阳光,化为点点光斑在课桌上跳跃,映照着孩子们纯真而美好的笑脸。第一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自我介绍,快速熟络起来。我和队友们共同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在白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说出自己的姓名、爱好和梦想。科学家、舞蹈家、老师、大明星……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他们心中的向往,我真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和自豪。童年时代的梦想是生命最初的嫩芽,是内心渴望的萌动。它们也许看似稚嫩,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我很欣慰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憧憬,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份生机。
春风化雨葵叶展
在这次支教活动期间,支教团开展了多种多样,精彩纷呈的课程活动。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不断挑战自我,发现自我所长之处。流沙画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神里满是专注。有的轻轻捏着勺子,将白砂细细铺展,仿佛在雕琢一件易碎的珍宝;有的凝视着缓缓下沉的彩沙,小脸上带着思索,像是在与流动的沙粒对话;还有两个孩子并肩合作,一人稳住沙盘,一人小心注油,指尖的默契如同无声的乐章。到了拼贴诗课,氛围便热闹起来。孩子们捧着剪好的词句,在纸上反复排列,时而低头私语,时而露出惊喜的笑容。完成作品后,孩子们积极举手,大声地分享着自己的佳作。那些从他们口中流淌出的话语,是那么的纯真质朴,比任何精心构思的文字都更动人。
图为拼贴诗课上学生进行创作的场景 杨沧燕 摄
一堂课接着一堂课,孩子们的成长如同破土的嫩芽,清晰可见。起初,有些孩子总是怯生生的,提问时把脑袋埋得低低的,想举起的小手犹豫着又放下。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之下,他们也渐渐地变得勇敢了起来。他们会主动举起小手,用带着雀跃的声音分享想法,凑到伙伴身边,一起为作品地创作而叽叽喳喳地讨论。那些曾经藏在角落里的拘谨,慢慢变成了跃跃欲试的勇敢;那些独自琢磨的沉默,渐渐化作了并肩合作的欢语。
而我也在这段时光里收获良多。这次乡村支教活动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这是我第一次走上讲台,完完整整地自己去备课上课。因此,在上课之前,我仔细准备教学材料,认真备课,在空教室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试讲,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在第一堂课上,课程开展效果确实没有那么理想,部分孩子表现得比较拘束。我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添加了有趣的小游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也由一开始的拘束慢慢地变得活泼起来。看着他们从犹豫到果敢,从疏离到合作,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师生共同的双向生长。他们在探索中打开自己,我也在陪伴中读懂了成长的真意。所谓教育的温度,或许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变化里,藏在他们眼底日渐燃起的热忱里。
图为沙画课作品展示合影 杨沧燕 摄
前路漫漫葵香远
在10天的相处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们慢慢地熟络起来。课后,孩子们也会向我们倾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们认真倾听,给予他们温暖的回应与鼓励,我们既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知心好友。
在最后一天的文艺表演上,听着孩子们悠扬的歌声,看着他们纯真的笑脸,我的内心充满了不舍。每一个节目的背后都蕴含着我们日常排练的美好回忆,看着最后一个节目落下帷幕,只觉得的刹那间所有回忆涌上心头,泪湿了眼眶。文艺表演后,孩子们纷纷要与我们合影留念,一个孩子把自己这几天手工制作的小风车送给了我。“老师,希望我们以后还能再见!”她望着我,眼里满是不舍。“嗯!我们有缘再见!”我点点头,给她一个温暖地拥抱。也许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但是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可以继续努力,拥抱阳光雨露,积蓄向阳生长的力量。也祝愿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能够拥有如青葵般茁壮、充满希望的未来。
图为文艺汇演大合照 杨沧燕 摄
前路漫漫,我的支教之路也没有结束,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在乡村支教的土地上不断耕耘,用真心与爱浇灌每一颗“幼苗”,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撰稿:曹元媛 图片:杨沧燕)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曹元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元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