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杜俊龙、张盟) 7月中上旬,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智启新程・AI 赋能”赴北京社会实践青年力行团奔赴北京,先后与多位在京杰出校友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寻在"科技强国"战略背景下青年人才成长的关键路径。


辨明大势,锚定成长方向

青年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实践队员在与校友的交流中,深刻体会到锚定成长方向对于青年人才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锚定正确的方向,才能借势而为,顺势而上。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青年人才唯有顺应发展趋势,方能有所作为。北京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学院北京校友分会会长谢兵兵指出,工业设备的控制模式正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的方向转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校友樊浩伟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前沿技术安全情况以及华为未来发展方向。这些洞见启示实践队员:需紧跟技术前沿,敏锐捕捉行业动态,选择与发展趋势同频的成长方向。

图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北京校友分会会长谢兵兵
为实践队介绍工业控制发展模式转变

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青年人才更应时刻关注社会需求。谢兵兵认为,科技智慧要服务于经济与健康领域。以健康领域为例,中国三亿左右老人的养老需求,让助老机器人成为亟待突破的课题。​这要求青年人才关注社会现实,将解决社会重大需求作为奋斗坐标,让个人成长对接时代所需。


悟透真理,锻造实干优势

青年人才还需锻造自身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未来挑战。校友们从企业用人与个人成长经验出发,着重强调复合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校友张聪强调,青年要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认知基石,具备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樊浩伟也建议青年注重多维度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实例共同印证:单一专业知识已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复合能力正成为青年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发展迅速,技术不断迭代,青年人才需要锻造强大的适应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〇二所院友李师兄以研究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为例,指出掌握底层原理才是关键——​这种原理性认知能让青年在新技术、新岗位面前,快速找到学习路径与工作方法,从而在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

图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为实践队分享
在国家重点研发单位的工作经验


练精本领,践行报国使命

在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征程中,如何让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校友们的真知灼见,为青年人才指明了从“个人成长”到“大国重器”的践行路径。

学院北京校友分会秘书长彭文静从个人发展角度指出:既要抬头看路,了解行业发展需求;也要低头审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二者的平衡点,往往就是最适合的成长方向。她特别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基础学科的厚度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高度。”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领域时,正是基础学科锤炼出的硬核功底,成为自主创新的引擎,更积蓄起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的磅礴底气。

这一观点在张聪的事业选择中得到生动印证。从事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她,将个人爱好与国家战略需求完美结合,在岗位上实现了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坚守这样的价值坐标成为破局突围的关键。正如谢兵兵所说:“要培养信息甄别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变革中坚守自身价值观。” 正是这份坚守,让科研方向始终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的主航道。多位校友结合科研经验指出,新时代科研人员既需要“十年磨一剑”的专业定力,也需要“众人拾柴”的协作精神,更需要在纷繁的变革中校准价值罗盘。唯有如此,方能让每一份热忱都倾注于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让每一次突破都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

图为在中国联合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就职的校友
常润博师兄为实践队寄语


从 “喻家山” 到 “中关村”,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出科技人才的成长轨迹。辨明大势,悟透真理,练精本领——这组由校友智慧凝练而成的成长方程式,不仅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解法和可能,更将指引青年人才在“科技报国”的征程上步履铿锵、行稳致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