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杜俊龙、张盟) 在北京盛夏的蝉鸣声中,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智启新程·AI赋能”北京实践队踏上了一段特殊的社会实践之旅。队员们跟随参与 “揭榜挂帅” 比赛的团队,走进多家企业走访交流,亲身感受了校企合作如何以创新赛事为纽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生根。这场穿梭于实验室与产业一线的探索,这场探索揭开了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 模式的内核,让实践队员们看到了 “揭榜挂帅” 模式如何激活产学研融合。
揭榜挂帅:校企共筑技术攻关 “高架桥”
走访中可见,各企业通过赛题释放的技术需求正精准对接高校科研优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全栈 AI 技术平台,要求参赛团队优化大模型推理性能,形成 "硬件资源 + 算法创新" 的协同模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开放核心业务场景数据,与高校共建多智能体 AI 助手,实现 "场景需求 + 算法设计" 的深度耦合。这种合作突破了传统产学研的松散联结,将企业的技术痛点转化为高校的科研课题,使赛事成为校企资源对接的高效接口。在航天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〇二所将月球探测导航控制难题转化为赛事任务,企业提供模拟月面环境与工程数据,高校团队开发自主导航算法,形成 "工程需求 + 学术攻关" 的闭环。这种模式下,赛事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而成为前沿技术预研的试验场,企业的未来技术布局与高校的学科发展通过赛事实现战略对接。
图为实践队在揭榜挂帅企业地平线机器人有限公司学习并合影
走访实录:当象牙塔智慧遇见产业脉搏
走访发现,校企合作正重构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的范式。多家企业为参赛团队配备 "企业导师 + 高校导师" 双轨指导体系,企业导师从工程实践角度提供场景认知,高校导师负责理论框架构建。
企业提供的实战化平台成为连接学术与产业的桥梁。从昇腾 AI 云服务到国产 AI 芯片嵌入式平台,企业开放的算力资源与开发环境,让学生得以在真实工业级场景中验证算法。某参赛团队负责人提到:"在企业提供的模拟驾驶平台上调试算法时,才真正理解光照变化、设备兼容性等工程问题对技术落地的影响。" 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正是校企合作赋予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
图为国家重点研究所就职的校友为实践队员分享人才培养体系
合作共赢:揭榜挂帅激活创新生态
赛事成果正以多元路径反哺产业发展。优秀的大模型优化方案被纳入企业核心技术栈,智能检测算法成为下一代装备的备选方案,AI 助手技术进入业务系统测试阶段。这种 "赛事研发 - 企业转化" 的快速通道,使高校智力资源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注入产业创新链条。
对高校而言,赛事成为教育改革的催化剂。参赛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自然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其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走访中看到的训练日志显示,学生为优化端侧部署而深入学习芯片架构的案例,正推动高校课程体系向 "需求导向" 转型,形成 "以赛促教、以赛育人" 的良性循环。
图为国家重点研究所与实践队共研赛事研发体系
未来展望:让创新之花结出更多硕果
走访尾声,各企业展厅里的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与高校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形成奇妙呼应。当月球车导航算法、医学影像识别模型等赛事成果走向实际应用,我们看到 "揭榜挂帅" 模式正在打破产学研之间的体制壁垒,构建起要素流动、价值共享的创新生态。
当我们结束走访,回望这些企业的研发中心与高校的实验室,一条由 “揭榜挂帅” 搭建的创新纽带清晰可见。它一头连着产业需求,一头连着学术智慧,让技术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产学研协同共舞的交响曲。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从业者,我们有幸见证这场创新变革,也期待未来能以参赛者的身份,在这条校企合作的康庄大道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为实践队作分子影像学术研究介绍
校企合作的齿轮已经转动,揭榜挂帅的号角正在吹响。当学术智慧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突破,或许就藏在这些碰撞的火花之中。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