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要求,以语言文字为纽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青岛理工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3日赴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推广普通话为载体,在黔山秀水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团队以“语言筑基+文化赋能+产业增效”为核心路径,依托商科专业优势,紧扣乡村振兴发展,开展以推普课堂、基层调研、文化传承、产业助农、多维宣传等为特色的系列推普行动,曾连续四年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中央专项,连续两年获教育部致信表彰。
彝语遇上普通话,山海连心筑梦行。在赫章的青山绿水间,一场跨越山海的“语言对话”正在上演。“阿西里西-阿西里西-”的彝族童谣与普通话交织成趣,团队打造的“夜郎文化+齐鲁文化”特色课堂,让山区孩子在词语接龙游戏中爱上普通话。这种”方言联动+文体活动+课后辅导”的链式教学模式,不仅教会孩子们用普通话说“铃铛叮当响”等短句,更搭建起一座连接山海的文化桥梁。
图1 推普课堂进行中
团队创新建立的“云端推普”微信群和“家庭普通话挑战赛”平台,让推普成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构建起“教—练—用”的完整闭环。当彝族孩子用普通话讲述家乡故事,当齐鲁文化与夜郎文化在课堂上相遇,这不仅是一次语言教学,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图2 团队在幼儿园和部分学生老师家长合影
画笔共绘同心卷,美育浸润石榴情。在赫章县第七幼儿园,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着心中的梦想世界,这些童真的画作,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美好畅想,更饱含着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祝愿。
图3 绘画课堂场景
团队开发的“语言+文化”特色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艺术创作。当彝族、苗族、汉族小朋友用纯真笔触共同完成“我们的祖国”主题画作时,灿烂的笑容、紧握的小手,正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的生动写照。这些稚嫩的画作如红色精神火种,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民族团结的参天大树。
遗址探寻夜郎韵,火把共燃民族情。走进可乐古夜郎遗址,团队在考古队谢队长的带领下,深入挖掘夜郎文化精髓,开发了《夜郎文物会说话》特色课程,将古老的夜郎民族文化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教学素材,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普通话推广的有机融合。这种“推普+非遗”的模式,让古老的文明在课堂上焕发新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图4 团队在谢队长带领下调研可乐古夜郎遗址
在彝族火把节上,团队成员深入交流记录动人故事,录制的普通话学习视频架起彼此对话桥梁,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齐围篝火共舞高歌,语言障碍消融,心灵距离拉近,民族团结情感在火光中升华。当推普工作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不仅推广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促进了各民族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图5团队在火把节上采访少数民族群众后合影
夜郎厚蕴樱桃酿,青春践行振兴梦。实践团主动对赫章液琅樱桃酒业有限公司开展调研访谈,探索出一条“语言+文化+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团队通过拍摄《樱桃酒里的夜郎智慧》短视频用普通话讲述酿酒技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针对樱桃酒酿的宣传策划,与企业达成大学生直播带货、营销策划大赛的合作意向,以数字化手段赋能赫章产业发展。这些创新实践,让古老的夜郎智慧与现代产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图6 团队参观调研酿造车间并访谈调研
在赫章推普总结会上,团队收到赫章教育局、赫章第七幼儿园和赫章液琅樱桃酒业公司等多封表扬信。当地政府与团队制定了推普长效计划,让普通话成为跨越山海、链接城乡,促进共同发展的语言纽带。这场跨越山海的推普之旅,不仅为赫章县留下可复制推广的帮扶方案,更探索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为中西部地区破解沟通壁垒、赋能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高校样本”。
图7 团队与乡长的合影
本次暑期实践团队入选了教育部公布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重点团队。实践活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组织开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促进民族团结,赋能乡村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撰稿:孙楚、宗立盛、杨庭奕;审核:肖学斌、马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宗立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宗立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