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湖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为讲好柴湖移民背后的故事,发扬好、传承好移民精神,近日,苏州城市学院“曦茵计划”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开展移民文化调研。在浸透血汗的历史实物与亲历者及讲解员的口述中,这群00后大学生首次直面新中国最大规模水库移民的悲壮迁徙史。
在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内,团队在专属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历史探寻之旅。讲解员全程细致讲解,将移民先辈们的奋斗与艰辛娓娓道来。参观过程中,馆内的影像资料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当看到影视片段中居民们在祖宗坟前挥泪告别家园的场景时,许多学生不禁红了眼眶;而在听闻移民第一次迁徙至青海时,因水土严重不服导致多人不幸离世的往事,大家更是难掩心中的感动与同情,对先辈们在苦难中坚守的精神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
志愿者在听讲解员蔡老师介绍大柴湖移民历史。陈佳供图
此次调研中,曦茵计划的同学们不仅通过实物与影像触摸历史,更在与讲解员、安保人员的交流中,读懂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讲解员蔡老师介绍,荆门大柴湖移民纪念馆的讲解会因群体不同调整侧重点:面向年轻群体,着重还原移民从原居地迁至大柴湖时,在沼泽荒地从零开始、开荒造田、克服乡音隔阂等艰辛细节,让年轻人感知祖辈奋斗不易;面向干部群体和外地人,则突出政策引领,展现移民扎根柴湖、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与未来发展方向。在宣传与展陈创新上,纪念馆打破过去仅依托相关教育基地牌子、宣传局限于内部的状态,尝试利用新媒体、进校园巡展、联动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曦茵计划志愿服务队成员与讲解员蔡老师交流。陈佳供图 参观接近尾声时,同学们偶遇了正在巡逻的纪念馆安保人员。听说大家是来了解移民历史的大学生,他笑着打开了话匣子。作为土生土长的移民后代,他的父辈正是当年从河南淅川迁来的一员。他常与参观者聊起移民历史:老移民看到馆内图片会触发回忆,甚至落泪;对年轻人则主动介绍当年情景。他感慨大柴湖变化巨大,如今生活水平、居住条件、交通等远非60年代的简陋困苦可比。他认为年轻人有必要了解移民历史,自己也常带家里小辈来纪念馆,讲述祖辈的艰辛过往。对他而言,守着纪念馆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弘扬移民精神。
曦茵计划志愿服务队成员与馆内安保人员交流。陈佳供图“吃水不忘掘井人”,大柴湖移民纪念馆的每一件展品,都是解码中国移民史诗的基因碎片。当00后学生触摸绳槽“人拉犁”的雕像展品时,当移民三代走进移民纪念馆时,这座纪念馆正以三种力量重塑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曦茵计划志愿服务队师生与馆长全老师合影。陈佳供图
曦茵计划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合影。陈佳供图
通讯员:金彤、陈佳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金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