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9日,“筑光拾里”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走进安徽徽州,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文化调研+公益教学”研学活动。团队以“传承文化根脉,守护成长安全”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古城、非遗工坊,结合趣味教学与安全科普,让千年徽州文化在互动中焕发生机,让安全理念在实践中深入人心。

踏勘徽州古城,丈量歙县文脉

漫步古城,打捞旅客心中的徽州记忆。活动首日,团队成员兵分多路,深入徽州古城的街巷、景点与民宿,通过问卷调研、随机访谈等形式,与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面对面交流。“青石板路配马头墙,每一帧都像水墨画”“古城的老手艺铺子太少了,想买点特色纪念品都找不到”“希望能有讲解员讲讲每个老建筑的故事”……旅客们的分享既有对徽州风光的赞美,也提出了对文化体验的期待。团队仔细记录下“建筑特色”“非遗技艺”等高频关键词,梳理出旅客最关注的文化需求,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精准依据。调研结束后,队员们感慨:“旅客的期待,就是我们传承文化的方向。”

探访徽州墨厂,研磨古法技艺

探秘墨厂,触摸千年非遗的匠心温度。团队走进被誉为“徽墨之源”的胡开文墨厂,开启非遗技艺的探秘之旅。在墨厂传承人带领下,队员们见证了徽墨制作的复杂工序:松烟在高温中凝结成粉,与天然胶料反复杵捣至绵密,再经工匠巧手压模、阴干,最后以金粉细细描边。“一块墨要经上百道工序,少一步都成不了‘坚如玉、纹如犀’的好墨。”传承人话语中的坚守让队员们动容。通过拍摄工序视频、整理传承人口述史,团队为非遗教学收集了第一手素材,更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厚重内涵。

探徽派匠心,筑安全屏障

课堂开讲,建筑智慧与安全知识双收获。教学阶段,团队以“介绍徽州建筑”为主题开讲。课堂上,队员们用模型演示“四水归堂”的天井如何排水、马头墙如何阻隔火势,让孩子们在惊叹“老房子真聪明”的同时,理解传统建筑中的安全智慧。随后的安全小课堂通过情景模拟、有奖问答,讲解家庭防磕碰、户外避险等实用知识,孩子们在“找隐患”游戏中学会了紧急情况下的自救方法。“原来马头墙不仅好看,还能防火!”一位小朋友的感慨,道出了文化认知与安全意识的同步提升。

鱼灯戏碧水,漆扇绽丹青

鱼灯摇曳,扇面生花,非遗文化活起来。这次课堂聚焦徽州特色非遗,“徽州鱼灯”与“徽州漆扇”轮番登场。团队播放了正月里鱼灯巡游的热闹视频,讲解鱼灯“年年有余”的民俗寓意,孩子们跟着视频模仿鱼灯舞动的姿态,课堂里满是欢声笑语;在漆扇文化环节,队员们展示了珍藏的老漆扇,介绍大漆“天然环保、历久弥新”的特性,以及扇面图案中“松鹤延年”“梅兰竹菊”的文化寓意。“这扇子比动画片还好看!”孩子们的惊叹声里,藏着对非遗文化的好奇与喜爱。

巧手制漆扇,丹青论画派

动手制扇,邂逅新安画派的笔墨意境。教学进入实践环节,“制作漆扇+新安画派”成为当日主题。队员们提前准备好环保漆料、扇骨与画笔,手把手教孩子们在扇面上勾勒山水轮廓。“看,新安画派的画家就爱画徽州的山山水水,他们的画淡雅又有气势。”队员们结合画作图片,讲解新安画派“师法自然、注重笔墨”的艺术特色。孩子们在涂色、题字中发挥创意,有的画马头墙,有的画新安江,一件件稚嫩却充满童趣的漆扇作品新鲜出炉。

中国建筑构古韵,新安医学研新方

古今对话,中国建筑与新安医学的智慧传承。第六天课堂拓宽文化视野,“中国建筑与新安医学”主题带领孩子们走进更广阔的传统文化世界。从故宫的斗拱结构到徽州的廊桥设计,队员们用图片对比展现中国建筑的多样性;在新安医学环节,通过讲述当地名医“悬壶济世”的故事,介绍草药识别、夏季养生等实用知识,让孩子们了解“药食同源”的健康理念。“原来我们身边的艾草、薄荷都是药材!”孩子们在触摸草药标本时,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悄然生长。

防溺水安全记心中,七彩假期迎闭幕

安全护航,闭幕式里的收获与不舍。活动最后一日,团队以“防溺水安全教育”为重点,通过动画演示、现场演示讲解溺水自救、同伴救援的正确方法,强调“远离危险水域”的重要性。随后的闭幕式上,孩子们展示了自制的鱼灯、漆扇等作品,分享七天来的收获。“我知道了徽墨是怎么做的,还学会了保护自己!”一位小朋友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团队为孩子们颁发了“文化小传承人”证书,在欢声笑语中,为期七天的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此次“三下乡”活动以调研为基、以教学为桥,让徽州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安全知识从课走进心间。“筑光拾里”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传承文化、守护成长”的初心,也让千年徽州的文脉在新一代心中悄然延续。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郑伊晗)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伊晗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郑伊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7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