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聚焦“百千万工程”,7月7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渔”韵悠长实践团赴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霞涌街道的霞新村和新村村,开展以“探寻本土文化脉络,助力乡村文旅发展”为主题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活动,活动通过走访调研、感受当地文化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实践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将调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挖掘本土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文创设计的有效依据,通过深入调研精准对接社区需求,为推动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渔”韵悠长实践团与当地社工的合照

霞涌蕴含丰富的渔村文化,杨包真人和妈祖是渔村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精神内核与民俗符号。为推动渔村文化传承与发展,7月9日,“渔”韵悠长实践团通过“走访 + 调研”的模式,深入霞新村和新村村。成员们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探寻杨包庙会和妈祖诞等特色民俗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

图为“渔”韵悠长实践团成员走访村民

一支小组成员深入霞新村拜访杨包庙会理事会会长,以虚心求教的态度,详细询问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传统渔家技艺的传承困境,以及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霞新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与瓶颈。实践团成员认真倾听理事会会长的见解,不时记录关键信息,还就一些发展思路与会长深入探讨,力求为霞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图为“渔”韵悠长实践团成员拜访杨包庙会理事会会长

杨包庙会上,渔家女骑纸马的场景颇具特色——她们身着绣着海浪纹样的盛装、头戴缀满贝壳的彩笠,“骑”着竹篾糊纸的纸马穿梭巡游。“渔”韵悠长实践团有幸体验了骑纸马的传统服饰,指尖触过衣摆处细密的针脚,彩绸在肩头滑落的重量感,仿佛能听见海浪与鼓点的共鸣,这让大家对渔民借服饰承载的丰收祈愿、文化记忆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图为“渔”韵悠长实践团成员体验骑纸马的传统服饰

在走访调研中,“渔”韵悠长实践团深入探寻当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作为其中的瑰宝,底蕴深厚。妈祖自宋代起便是沿海渔民的海上保护神与精神支柱,渔民出海祈愿、归航祭拜,寄托平安丰收之盼。这一文化既藏于庄严祭典,也融入生活点滴,从出海供品到节庆巡游,尽显人们对妈祖的尊崇。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妈祖庙。袅袅香烟中,大家手持清香,缓缓鞠躬,亲身感受妈祖文化带来的心灵触动与精神洗礼。

图为惠州市大亚湾霞涌街道新村村妈祖庙

沉浸于渔村的海风与故事中,“渔”韵悠长实践团继而开启了一场贝壳画冰箱贴的创作之旅,大家将带着大海温度与渔家故事的贝壳洗净晾干,在画板涂胶铺沙作底。创作时,成员们以贝壳为笔,巧妙排列组合,于方寸之间勾勒出海浪澎湃、海底静谧之景,交流间让创意与渔家文化相融。色彩晕染中,蓝白相间绘就妈祖庇佑的浩渺大海,橙黄交织描出杨包庙会的绚烂余晖。转眼间,一个个富有创意的贝壳画冰箱贴诞生,既是实践团对渔村的深情具现,更是渔村文化在创意中绽放的新光芒。

图为渔”韵悠长实践团成员制作的贝壳画冰箱贴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渔”韵悠长实践团以走访调研解码霞涌渔村文化基因,用亲身体验触摸杨包庙会、妈祖文化的鲜活肌理,借贝壳画冰箱贴创作让渔家故事在创意中流转,不仅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青春智慧,更让千年渔村文化在实践中焕发时代新韵,以实际行动践行“百千万工程”使命,书写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嘉洋,陈美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嘉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