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数 “炎” 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光明村,这一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非遗文化的探寻之旅,更在与乡土的深度联结中,读懂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密码。
张国旗:以产业为基,铺就乡村振兴路
“乡村要稳住,就得让土地能生金、村民有盼头。”这是光明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国旗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村里青年外流、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他始终锚定“产业造血”的核心方向,他带领村集体探索的“企业供苗+农户代养”合作模式,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岗位,更让大家看到“守着家乡也能赚钱”的希望。同时,他深知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与扶贫干部张海华一起主动梳理土家族摆手舞、吊脚楼等非遗与民俗资源,为后续文旅融合发展埋下伏笔。在他看来,乡村振兴既要抓“大产业”,也不能漏下“小生计”——每一个家庭的日子好起来,才是真正的“光明”。
图1实践队队员采访张书记的照片 李繁芸供图
老板娘:以小店为家,书写生活新答卷
小卖部的灯光,是老板娘生活从“紧绷”到“舒展”的见证。曾经的她,被农活与家庭重担牢牢困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田间劳作既耗体力又看天吃饭,四个孩子的学费、自己的医药费,像一座座小山压在肩头。丈夫只能在周边打零工,收入微薄又不稳定,一家人总在“盘算开支”中度过每一天。 转机正是那间由扶贫干部张海华提议、村里支持开办的小卖部。守着柜台,她既能随时照看放学的孩子,又能有稳定收入。 去年家里最大的孩子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那天,用小卖部赚的钱做了满满一桌菜,腊肉洋芋饭的香气里,飘着日子越过越甜的味道。而她也总把“多亏村里帮衬”挂在嘴边——在她心里,小店的红火,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努力。
图2 实践队队员采访小卖店老板娘的照片 刘研博供图
双向奔赴:小村大梦,共赴好日子
从张国旗规划的养殖场到老板娘经营的小卖部,光明村的振兴故事,藏在“宏观蓝图”与“微观实践”的相互成就里。张国旗搭建的产业框架,让乡村有了发展的“骨架”;而老板娘这样的村民,用“把小日子过好”的奋斗,为乡村注入了“血肉”。
光明村的青山绿水间,实践团队的脚印已被晨露覆盖,但那份感悟却在心底生根: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由张国旗的规划、老板娘的坚守、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共同书写的现实;而青年的担当,就是走进这片土地,读懂它、热爱它,再用自己的方式,为它添上一笔青春色彩。
供稿:张玉成 刘研博 宝显婷 龙柳霓
供图:李繁芸 刘研博
通讯:刘研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研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研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