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平江,涌动着青春与传统的交响。为响应国家“文化传承发展”“美育浸润行动”的号召,今年暑期,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心笃行”美育浸润赋能乡村实践团的志愿者们深入平江县安定镇大桥中学,匠心打造乡村“非遗文化传习坊”。他们将剪纸、点茶、民歌、舞蹈、民俗、传统医药等多彩非遗文化融入夏令营课程与活动,通过“识、教、做、展、创”的沉浸式多维课堂,浸润乡村青少年的心田,让古老智慧在青春律动中焕发新生。
“这把伞,撑开是生活,合上是艺术,千年匠心尽在其中。”志愿者小老师们娓娓道来。在油纸伞制作课堂上,志愿者引导孩子们通过欣赏生动的动画,溯源其从东汉雏形到明清鼎盛的光阴故事。当理论照进实践,伞骨在少年手中精巧组装,伞面任创意尽情挥洒——或晕染水墨山河的意境,传统技艺的厚重底蕴与青春思维的蓬勃创意在此刻交融碰撞,绽放出独特的文化火花。
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油纸伞
一方红纸,一把剪刀,在指尖翻飞中幻化万千世界。从基础的五角星对折到繁复的“团花六折”,学生们在志愿者引导下,亲手剪出“福满门”、“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样。“原来家里窗户上贴的‘福’字,藏着这么精妙的对称美学!”孩子们兴奋的感悟,正是文化自觉悄然萌发的回响。手作香囊则将趣味与实用、技艺与智慧完美融合。辨识艾草、薄荷的药性,穿针引线缝制“平安”寄语,少年们将中医药“避瘟气”的古老智慧与“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一针一线纳入囊中,更融入生活日常。
团花剪纸作品展示
“春晚舞台的欢腾秧歌,根植于大地丰收的虔诚祈愿!”志愿者们以央视春晚的精彩瞬间为引,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歌舞之旅。深入浅出地讲解秧歌源于农耕祭祀的文化基因,亲身示范英歌舞“执双棒、踏虎步”的雄浑气魄,带领学生们齐跳“扎西德勒”的真诚祝福。教室内,《无锡景》的评弹声缓缓流淌,志愿者们通过视频赏析与现场演示,为同学们介绍苏州评弹的独特魅力。在欢快的鼓点与跃动的身影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舞飞遗所蕴含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文化认同感在肢体律动中悄然凝聚。
志愿者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表演英歌舞
“打糍粑的声声槌响,是平江人血脉里的团圆密码。”在“平江年俗”课堂上,志愿者用地道的乡音,将浸米、蒸米、捶打、塑形的年味流程娓娓道来,配合视频影像,将蕴藏在食物与仪式中的团圆期盼、农耕智慧呈现于课堂,让家乡的文化基因在年轻一代心中变得可感可触;“茶韵流芳”课堂则奉上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宋代点茶盛宴。碾茶成末,罗筛取粉,调膏注水,击拂成汤——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一丝不苟地复原古法。当乳白的茶汤泛起“雪沫乳花”,引得学生们惊叹连连,跃跃欲试。“这简直像在变魔术!”亲手点出的茶汤,让“一器成名只为茗”的极致美学从书本走入现实,深刻体会到中华茶道追求至精至微的匠人精神。
课堂上同学们正在研茶
为弘扬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中医启蒙课。化繁为简,将“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哲学智慧融入生活场景;学以致用,传授夏季驱蚊香囊配方、生姜泡脚祛寒等实用妙招。当艾草包的温热透过皮肤,驱散湿寒,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夏日养阳’的道理是这样!”通过亲手体验艾灸、记录知识、互相练习,“未病先防”的中医智慧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守护健康的切实行动,非遗的养生智慧在生活细节中落地生根。
中药香囊作品展示
一场跨越山乡的青春奔赴,一次浸润心灵的文化传承。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心笃行”志愿者们以青春为笔,以专业为墨,点燃了年轻一代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与热情。这场非遗文化普及传承实践,是高校学子响应国家号召、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答卷,也是青春力量与中华文脉深情对话的璀璨华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非遗的种子已在校园沃土深植,必将迎来枝繁叶茂的未来。(通讯员:陈胜男 仇庆泽 杨馨莲 周嘉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胜男、仇庆泽、杨馨莲、周嘉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馨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