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梅玲) 方言科普分级陪诊服务队于7月21日,深入泸州市江阳区泰安街道开展“方言助力健康——糖尿病防治科普”专项行动,让医学关怀贴近民心。方言科普分级陪诊服务队于7月22日又走进泸州市合江县荔江镇的田间地头,在甘雨村等乡村地区开展糖尿病防治方言科普活动,为农村群众送去量身定制的医疗服务,用青春力量打通乡村健康服务的“毛细血管”。
7月21日,西南医科大学"医路同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泸州市江阳区泰安街道,创新开展"方言助力健康——糖尿病防治科普"专项行动。这支由12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针对城乡结合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难题,通过"调研-科普-建档"三位一体服务模式,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科普实践,让医学关怀真正走进社区、贴近民心。
精准把脉:聚焦基层糖尿病管理痛点
泰安街道泰港北路与兴泰路片区作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又兼具乡村地区的老龄化特征。据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显示,该片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37%,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8.6%,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里的糖尿病管理呈现出"三低一高"的突出问题——疾病知晓率仅62%,规范治疗率45%,血糖达标率39%,而并发症发生率却高达32%,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健康拦路虎"。
团队抵达后,第一时间与泰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通过查阅健康档案、走访社区干部、入户访谈等方式开展前期调研。"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很多老人对常用药物的认知停留在'小白片''红胶囊'的外观描述上,把二甲双胍叫作'降血糖的小白片',对胰岛素笔的使用错误率超过60%。"团队队长李同学拿着厚厚的调研笔记介绍,"更严峻的是,近七成患者无法准确理解医嘱中的专业术语,比如把'糖化血红蛋白'当成'血液里的杂质',把'低血糖反应'误认为是'天气热导致的头晕'。"
深入调研后,团队梳理出三大核心痛点:一是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错位,社区医生多使用普通话或专业术语,老年患者理解困难;二是健康素养不足形成的管理盲区,多数患者缺乏系统的疾病认知,仅凭经验调整用药;三是医疗资源匮乏造成的服务断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手有限,难以提供个性化指导。这些问题相互交织,让糖尿病管理在基层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图为西南医科大学方言科普分级陪诊服务队于泰安社区之家实照
方言科普:让医学知识"落地生根"
7月21日上午,泰安社区活动中心内人头攒动,一场特殊的健康讲座正在这里举行。没有复杂的PPT演示,没有晦涩的专业词汇,团队成员吴同学用一口地道的四川泸州方言开场:"各位叔叔阿姨,今天我们不讲大道理,就来摆摆'血糖那些事儿'。血糖就像屋头的'电表数',平时要稳住,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就像电表'跳闸'了,得赶紧找医生'检修'……"生动的比喻让在场老人纷纷点头,原本严肃的讲座现场瞬间变得轻松起来。
这场题为《糖尿病防治"三字经":晓、防、控》的线下宣讲,是团队专为社区老人设计的方言科普课程。从"为啥子会得糖尿病"的病因解析,到"日常吃饭要注意啥"的饮食指导;从"降糖药该咋个吃"的用药规范,到"出现啥子情况要赶紧去医院"的急症处理,团队成员将专业医学知识拆解成一个个生活场景,用"摆龙门阵"的方式娓娓道来。讲到关键处,还配合手势演示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手法,用实物展示不同剂型降糖药的区别,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为了增强科普效果,团队还精心设计了三大创新举措:一是制作"川味"科普手册,将"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专业术语标注方言读音(如"胰岛素"注音为"姨岛素"),并配上手绘插图;二是开发用药提醒"顺口溜",把复杂的用药时间和剂量编成"二甲双胍饭中吃,格列美脲要定时,打针之前查血糖,莫等头晕才想起"等朗朗上口的短句;三是设计"血糖监测日历",用红黄绿三色标注不同时段的监测频率,老人只需对照日历就能知道何时该测血糖。
▲图为西南医科大学方言科普分级陪诊服务队向泰安社区老人宣讲实照
成效显著:构建长效健康管理机制
为期一天的实践活动,在团队成员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对比,当地糖尿病患者的知识知晓率从62%提升至89%,医嘱理解度从58%提升至91%,两项核心指标均实现大幅跃升。团队共为103名糖尿病患者建立了标准化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其病史、用药情况、血糖监测数据及健康诉求,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9例存在潜在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已及时反馈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更具价值的是,团队创新实施的"1+西南医科大学方言科普分级陪诊服务队1+1"帮扶计划初见成效——1名医学生对接1个糖尿病患者家庭,至少解决1个实际健康问题。针对独居老人张奶奶不会使用电子血糖仪的问题,团队成员每周三次上门指导,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操作卡片贴在她家墙上;针对患糖尿病多年的李爷爷用药混乱的情况,同学们帮他整理药箱,用不同颜色的药盒区分早中晚用药,并在药盒上标注方言提醒……这些贴心举措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
这种方言科普模式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转化,解决了基层健康宣教'听不懂、记不住、用不上'的难题。泰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主任也表示:"大学生团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贴近群众的服务理念,我们计划将这种方言科普模式纳入日常工作,让更多老人受益。"
7月22日,西南医科大学“医路同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踏着泥泞小路,走进泸州市合江县荔江镇的田间地头,在甘雨村等乡村地区开展糖尿病防治方言科普活动。这支由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带着精心准备的“健康礼包”,为农村群众送去量身定制的医疗服务,用青春力量打通乡村健康服务的“毛细血管”。
田间问诊:直击乡村糖尿病防治痛点
荔江镇作为“中国荔枝之乡”核心区,万亩荔枝林环绕的甘雨村藏着不为人知的健康隐忧。这个常住人口约2100人的村落,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40%,留守老人达187人,慢性病管理成为乡村治理的“急难愁盼”。团队前期调研发现,当地村民的健康认知存在明显偏差:72岁的周大爷认为“能挑粪水浇荔枝树就是没病”,40岁的果农陈大哥坚信“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这种认知盲区导致5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未能及时确诊。
更严峻的是,乡村医疗资源的短板加剧了防治困境。甘雨村卫生室仅1名村医,常用降糖药仅有3种,无法满足多样化治疗需求;血糖监测设备仅1台,村民需步行3公里到镇卫生院才能检测;健康宣教材料全为普通话版本,老年村民如同看“天书”。“上次镇卫生院医生说‘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我琢磨了半个月,还以为是血液里进了虫子。”村民王婆婆的困惑,道出了乡村健康宣教的痛点。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制定了“听得懂、用得上、能坚持”的服务准则:所有科普内容必须翻译成方言,所有健康建议必须结合农活场景,所有管理方案必须简单易行。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实践方案,成为打开乡村健康之门的“金钥匙”。
▲图为西南医科大学方言科普分级陪诊服务队方言讲座实拍
方言开讲:把健康知识种进心田
7月25日清晨,甘雨村村委会大院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田间课堂”热闹开讲。团队成员、土生土长的泸州姑娘吴同学用带着荔枝香的方言开场:“各位叔伯婶娘,咱们种荔枝要疏花疏果,管理血糖也一样,得学会‘控嘴、迈腿’,不然果子(身体)就会出问题。”生动的比喻让在场村民会心一笑,原本拘谨的场面瞬间活络起来。
这场题为《糖尿病防治:从荔枝园到健康家》的讲座,处处透着“乡土气”:讲解饮食控制时,用“一顿吃3两荔枝相当于1碗米饭”换算热量;演示运动疗法时,教大家“摘荔枝时多走3步路,晾果时多转两圈”;强调用药安全时,提醒“打农药要按说明书,吃降糖药更得听医生的”。这些贴着乡村生活的讲解,让专业知识变得像荔枝蜜一样甘甜易懂。
互动环节更是精彩纷呈。。78岁的李婆婆颤巍巍地问:“我眼睛看不清楚药瓶上的字,咋办嘛?”团队成员立刻拿出准备好的“方言药盒贴”——用大字标注用药时间和剂量,还画着太阳(早上)、月亮(晚上)的图案,老人一看就明白。
为了让知识“看得见、带得走”,团队发放的《四川方言糖尿病防治手册》用四川方言通俗解读了II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因——因胰岛素不足或不顶用,加上常吃甜皮鸭等油糖多的食物、久坐不动等习惯导致血糖升高;症状——喝多、尿多、吃多、体重异常,若空腹血糖超7.0或饭后两小时超11.1需及时就医。手册还将医学术语“翻译”成方言,像把空腹血糖叫“饿肚子血糖”、胰岛素抵抗叫“身体对胰岛素不‘感冒’”,并解释了二甲双胍等口服药和门冬胰岛素等的服用或注射方式,以及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此外,针对轻中重度病情给出了就医顺口溜,帮助人们看懂糖尿病知识,方便就医和日常应对。
▲图为西南医科大学方言科普分级陪诊服务队方言讲座实拍
▲图为西南医科大学方言科普分级陪诊服务队所用资料实照
成果扎根:让乡村健康之树常青
“这种用方言讲健康的方式,比发一百张传单都管用!”荔江镇卫生院院长在观摩活动后深有感触。他当场与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将方言科普手册纳入村医宣讲内容,邀请团队定期开展线上指导,共同打造“荔枝之乡健康管理示范村”。
如今,甘雨村的荔枝正红,就像村民们红火起来的健康生活。西南医科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方言架起健康桥,让专业知识在乡村生根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别样的青春动能——这颗用爱与专业种下的健康种子,必将在泸州大地上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梅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梅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