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李颖杰)当最后一堂课的铃声伴着晚霞落下,“墨香沁科,义教琼章”实践团队的三下乡支教活动圆满落幕。从7月6日他们初次来到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与满心热忱,以“墨香传文化、科技启心智”为初心,在希望的校园里播撒知识的种子,用真诚与陪伴书写了一段双向成长的温暖篇章,圆满完成了预设的支教目标。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成果体现在通过“游-学-做”的科普方式将“文化传承”与“科技启蒙”双轨并行。课程体系围绕传统文化与科学实践深度融合展开,开设古代典籍里的科学知识课程,从《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典籍中选取通俗易懂的内容,解读古人的科技智慧;通过鲁班锁,华容道等传统益智玩具教学,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领悟传统工艺蕴含的结构原理与空间逻辑;在机械原理课程中,以轴承与齿轮为核心教具,通过实物拆解、组装实验等方式讲解基础机械传动知识;同步开设艺术折纸课,将几何知识与手工创作结合,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系列课程累计开展教学2周,完成多次成果展示,孩子们从最初的生疏胆怯到主动参与互动、分享成果,知识探索的热情在实践中持续提升。
图为成员厉浩然向孩子们讲解鲁班锁。海金艺供图。
活动中,团队特别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成长陪伴。针对孩子面对陌生人较为内向的情况,开设“琼章电影展”“破‘冰’游戏会”等互动环节,向孩子们展现团队成员的和蔼形象,拉近了孩子与成员间的距离。看着小朋友从开始时的沉默寡言,到课后主动与团队成员交流并向团队成员展示学习成果,这样的转变让团队深刻体会到陪伴的力量。课余时间,队员们组织孩子们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涵盖团队协作类、知识竞答类游戏数种,不断亲近的关系让欢声笑语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旋律。
图为成员孟德旺带孩子们做游戏。任巧雨供图。
团队协作是活动顺利推进的保障。队员们分工明确,教学组负责课程设计与实施,后勤组保障饮食起居与安全防护,宣传组记录活动点滴并整理成“成长手册”。针对乡村教学条件实际,团队增设基础安全包扎课程,通过模拟演示、实操练习等方式,教授孩子们常见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方法。面对教学设备不足、部分孩子基础薄弱等问题,成员们集思广益:用日常物品制作简易教具,为基础薄弱的孩子开设“小灶辅导”,每晚的备课讨论会常常持续到深夜。这份共同的坚守,让团队凝聚力在实践中不断增强。
图为成员张淇浛教孩子基础包扎。任巧雨供图。
回顾支教历程,团队也收获了深刻的成长感悟。孩子们对知识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让团队更加理解教育的意义;而孩子们纯真的感恩——一个微笑、一幅简笔画、一句“老师再见”,则教会队员们真诚的价值。二十天的时光虽短,但文化传承与科学探索的种子已悄然发芽,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成为团队成员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
“墨香沁科,义教琼章”的故事暂告段落,但支教传递的爱与希望不会止步。未来,团队将持续整理活动资料,将孩子们的简笔画拍照留念,并计划通过线上渠道继续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帮助。这段经历让团队坚信,每一份微小的付出都能点亮希望,每一次真诚的陪伴都能温暖成长,而这正是“义教琼章”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颖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颖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