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伴卧病在床十年,整夜睡不着,按这里真能放松。” 一位奶奶指着掌心劳宫穴感慨。

为积极响应《“十四五” 健康老龄化规划》中 “创新老年健康教育服务” 的战略部署,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 “心暖桑榆” 老年心理健康关爱实践团于 6 月 26 日至 7 月 5 日,走进康宁医院、泰康之家及多个社区为老年人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年解决方案。

图片:志愿者与老人合影

精准分层服务:让服务与需求“同频共振”

针对老年群体的异质性特征,团队构建“需求画像—资源匹配—活动定制”的精准服务链条。为康宁医院认知障碍老人定制“基础功能守护包”:以手指操激活神经连接、八段锦维持肢体机能、自由绘画替代语言表达,通过重复化、低门槛的活动设计,弥补认知退化带来的能力缺口;为泰康之家高知老人打造“精神价值培育包”:书法与温州话沙龙延续文化认同,怀旧疗法唤醒人生价值感,沙画创作给予艺术表达空间,契合其对“智性社交”与“自我实现”的高阶需求;为社区老人准备“邻里社交融合包”:香囊DIY以民俗为纽带促进邻里互动,情绪课堂填补社区心理服务空白,让养老服务融入熟悉的生活场景。这种分层不是简单的“区别对待”,而是对“每个生命都值得被专属呵护”的践行,认知障碍老人需要“被唤醒”,高知老人期待“被尊重”,社区老人渴望“被连接”,团队用差异化活动回应了这些本质需求。

图片:志愿者与老人举起香囊合影

图片:老人在情绪小课堂中与志愿者互动

医养深度融合:让专业为温暖“筑牢根基”

依托医学专业支撑,团队将科学干预逻辑融入活动设计,实现“娱乐即疗愈”。八段锦教学前充分考虑老人身体状况进行动作调整,确保强度温和、安全易学。教学中,主持人先介绍八段锦的益处,随后志愿者带领老人们一步步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老人状态,及时上前指点动作细节,保障锻炼安全。老人们参与热情很高,专注地跟着节奏舒展肢体,连医院护士也被带动加入,整个场地在默契的互动中充满活力,让老人们在适度运动中感受身心调节的效果。

图片:志愿者带领老人们练习八段锦

此外,团队参照认知康复训练规范设计手指操,通过重复性精细动作激活神经连接手指操教学,同时结合中医穴位理论,聚焦手部劳宫穴和三叉穴设计按压动作与预热动作,旨在帮助老人改善睡眠。过程中志愿者用重复示范和肢体引导代替复杂讲解,老人们专注地跟随志愿者指引,认真按压每一个穴位,按压时也会明显感到酸胀感。课程结束不少老人感觉身心舒展放松,尤其在按压劳宫穴后会感到安神宁心,也有奶奶说晚上有点睡不着,认为之后要多按摩按摩穴位。

促进代际共融:让青春为银发“注入活力”

团队打破 “志愿者单向服务” 的定式,构建 “青春向银发学习,银发因青春焕活” 的双向生态。在正念花园呼吸课堂,一场跨越年龄的感官共鸣悄然发生。志愿者们先引导大家用 “吸气 4 秒 — 屏气 4 秒 — 呼气 4 秒” 的节奏调节神经,再递上毛绒、皮革、针织等不同材质的卡片让指尖触摸,最后伴随流水鸟鸣的自然音效完成身心舒展。“摸那个针织卡片时,闭眼就像回到年轻时织毛衣的日子。” 一位奶奶轻声感叹。 温州话沙龙里的互动更显热闹,“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 一位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从日常用语讲到方言分支,细细区分温州话、瑞安话、永嘉话的语调差异。外地志愿者们竖着耳朵跟读,不禁被瓯语里藏着的语音语调深深吸引。

图片:志愿者与老人进行温州话沙龙

团队不仅为老人带来陪伴,更让青年群体重新认识老年价值——认知障碍老人的坚韧、高知老人的通透、社区老人的热忱,共同构成“岁月有光”的生动注脚,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代际互信、共生共荣”的鲜活样本。实践队更以“精准分层”为骨架、“医养结合”为血肉、“代际共融”为灵魂,将暑期实践升华为对“如何让每个老人都活得有尊严、有质量”的深刻作答,用青年行动诠释了健康老龄化的多元可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子怡 王文欣 陈籽甜 朱科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科霖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