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张博闻 梅舒航 郭红玲)“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激昂的歌声中,错落的鼓点如同脉搏般跳动。乐清市乐成街道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之家的教室里,一群孤独症孩子正专注地敲击着非洲鼓,身旁的志愿者弯着腰,手把手地校正他们的姿势和节拍。当《龙的传人》的旋律在这些特殊朋友们的之间缓缓流出,他们眼中泛起光亮,真切感受着音乐的力量和温暖。

▲图为志愿者非洲鼓教学

这场别开生面的非洲鼓公益课程,是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聆听新声” 听障帮扶志愿服务团队的暖心行动。7 月 8 日,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走进残疾人之家,用鼓声带孤独症群体感受音乐的魅力,用节拍为他们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活动中,志愿者们选择了一首耳熟能详且颇具深意的经典曲目《龙的传人》作为教学曲目。这首旋律激昂、歌词振奋的作品,蕴含着团结奋进精神,通过非洲鼓独特的韵律与音色,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张力。课程中,从纠正持鼓姿势到练习基础音的击打,再到基础节奏型的学习,志愿者们半蹲在一边,握住他们的手腕,带他们感受鼓面的震动和节奏的律动。

在基础教学扎实推进后,志愿者们组织了分组练习,让学员们在小范围配合中熟悉整体节奏,并适时给予针对性指导。互动中悄然萌生的合作意识让课堂暖意融融,学员们在配合中逐渐学会倾听与呼应。

▲图为志愿者非洲鼓教学

随着课程的深入,鼓声从杂乱无章到层次分明,学员们的眼神从迷茫无措到坚定自信。在对演奏熟练度提升的同时,学员们甚至开始尝试加入即兴的鼓点变化。这种从 “被动跟随” 到 “主动创造” 的转变,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觉敏感度和肢体协调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打开了自我表达的窗口。最终,当全体学员合力敲响《龙的传人》的高潮段落后,热烈掌声与激昂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充斥着无比的喜悦与自豪。

“老师,能把教学视频发给我们吗?想下课之后接着练练。” 一个男孩腼腆地提问,道出了他们对完美演奏的期待。此刻,非洲鼓的演奏已不只是对乐器的热爱,更是他们对学习热情的体现,是他们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和积极生活态度的彰显。

“这不是简单的音乐教学,而是用爱编织的沟通纽带。” 非洲鼓带教老师之一梅舒航同学表示。活动中,鼓点成为跨越语言障碍的 “通用语”,节奏的共鸣让心灵的距离悄然拉近。正如非洲鼓的韵律能唤醒原始的情感共鸣,这份来自高校志愿者的关怀,正为特殊群体注入成长的力量。当非洲鼓遇上《龙的传人》,当特殊群体遇见爱与关怀,奇迹就正在发生。它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有绽放光彩的可能性,只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关怀。这份来自鼓声的温暖力量,在这个残疾人之家迸发,并将继续在更多人的心中回荡!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一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一鸣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5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