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刘俊妍)7月17日上午,荆州市郢都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堂别开生面的“六艺”特色课正式拉开帷幕。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微光”志愿者服务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理解与对社区儿童的关怀,将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巧妙融入暑假托管班,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玩中学、动中悟” ,兼具艺术疗愈魅力的奇妙之旅。

“礼”,从一声真诚的问候开启。志愿者们示范天揖、时揖、土揖等传统礼仪动作,在俯仰之间,融入独特设计的“3秒深呼吸”环节。孩子们像模像样地模仿着,双手合十、缓缓闭眼吸气,心中默念 “请,谢谢,对不起” 。这小小的仪式,让礼仪不再是生硬的规范,而是成为孩子们 “自我安抚” 的温馨时刻。“老师,这样做完,我感觉心里暖暖的,好像和小伙伴们的距离更近啦!” 小朋友甜甜地分享,稚嫩的话语里,满是对 “礼” 之新解的真切体悟,传统文化的温度,在这一揖一拜、一呼一吸间,悄然传递。

“乐” 声悠扬,穿透夏日的燥热。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孩子们迅速围坐成圈,清澈的童声瞬间汇聚。志愿者们轻轻打着节拍,和孩子们一同歌唱,眼神里满是对祖国的热爱与对音乐魔力的期许。“音乐就像会魔法的小精灵,能把大家的心都连在一起!” 志愿者小周笑着说。歌声中,孩子们的情绪得到释放,爱国之情在心底扎根,音乐疗愈的力量,借由传统 “乐” 艺,浸润着一颗颗纯真童心。

▲图为志愿者带领小朋友唱歌

“射” 与 “御” 的场地,成为孩子们欢呼雀跃的 “冒险乐园” 。“射” 场边,塑料箭搭配迷你弓,安全又有趣。2米外的五色靶心,像磁石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瞄准、拉弓、发射!” 志愿者耐心指导,孩子们认真调整姿势,把焦虑与不安轻轻放飞,专注于箭尖与靶心的距离。每一次射中,欢呼声都响彻房间,成就感在小脸上绽放。“御” 区里,软垫、绳网搭成的 “楚长城” 障碍,考验着孩子们的勇气。有的孩子起初有些胆怯,在志愿者和小伙伴的加油声中,慢慢克服内心恐惧,手脚并用翻越障碍。“我做到啦!” 成功闯关的瞬间,喜悦与自豪交织,“御” 不再只是驾驭车马的技艺,更成为战胜自我的成长印记。

▲图为托管班小朋友用塑料弓箭射靶

“数” 回归熟悉的黑板,却带着别样的趣味。志愿者老师在黑板上陈列口算题,不再是枯燥的重复练习,而是结合 “数” 艺历史,讲着古代计数故事,让数字变得鲜活。孩子们围在一旁,眼神专注,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欢呼算出答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爱上数学思维的探索。“书” 柜旁,静谧又充满诗意。志愿者翻开《楚辞故事》,用生动的语调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 ,孩子们听得入神,仿佛跟着屈原漫步在楚辞的世界。阅读分享时,有的孩子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有的画出脑海中的画面,阅读成为可触可感的 “心灵涂鸦” ,在 “书” 艺滋养下,孩子们的情绪找到了诗意的栖息之所。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们一起阅读图书

本次 “六艺新解” 课程,是 “微光” 志愿者团队深耕专业特色的创新成果。团队成员结合教育与心理学知识,巧妙挖掘传统六艺的疗愈价值,让传统文化不再 “高冷” ,而是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 “好朋友” 。课程中,艺术疗愈理念贯穿始终,“礼” 的仪式安抚情绪,“乐” 的旋律传递情感,“射”“御” 的挑战塑造意志,“书”“数” 的滋养启迪心灵。

郢都路社区工作人员感慨:“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太用心了,把传统文化玩出了新花样,孩子们学得开心,我们也放心。” 家长们也纷纷点赞,“以前觉得传统文化离孩子生活远,现在看,这样的课程有趣又有意义,孩子回家都念叨着要当‘传统文化小老师’ 。”

对于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的志愿者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课程实践,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与社区儿童的温暖对话。未来,“微光” 团队还将继续深耕,让 “六艺” 新解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发芽,用传统文化与艺术疗愈的合力,守护托管班里的每一份童真,让暑假时光因 “六艺” 而更具色彩,让传统文化传承因创新而更有力量 。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俊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俊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