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22日讯(通讯员 林思媛、金楚尧、王莎惠)近日,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度量衡韵”长三角非遗文影探索队走进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利木杆秤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蔡雪贞。通过对这门创办于咸丰十一年(1861)的手艺的深度调研,呈现其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轨迹与生存智慧。

百年家族传承:从糊口技艺到非遗使命

紫阳街的“永利木杆秤”店铺虽小,却承载着五代人的坚守。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蔡雪贞师傅守护着这门延续160余年的手艺。自清代咸丰十一年起,其祖辈便以制秤为生,靠着“秤准稳定”在临海立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木杆秤是家家户户的必用工具,鼎盛时期一条街有多家制秤铺,蔡家买秤人常排至下月,姐妹几人自幼便跟着父亲做刨杆、磨秤、搓绳等辅助工作。

蔡雪贞师傅的传承之路始于童年的耳濡目染。手工制秤工序繁杂,她从小参与基础劳作,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积累技术。20岁时,父亲便从子女中选定她作为传承人,看重的是她“做事有耐心”的特质。这份信任让她将制秤视为终身使命,至今已坚守四十余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省数十名制秤师傅参与计量考核,比拼准确度与工艺精细度。蔡雪贞师傅作为少数女性参赛者,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计量合格证书,成为当时行业内少有的女性佼佼者。这一认可不仅奠定了她的行业地位,更加凸显了她对技艺精准性的追求。

图为蔡雪贞师傅在店铺内接受采访,金楚尧摄

匠心技艺:从选料到成秤的极致追求

永利木杆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精准”的极致坚守。选料环节尤为严苛,必须选用阴干三年以上的硬木,避免因木料水分蒸发导致秤杆变形、计量失准。蔡家所用木料多为其父从木材公司批购的进口硬木,经长期阴干后质地坚硬、稳定性强,为秤的精准度奠定基础。

制秤工序环环相扣,暗藏玄机。“定秤花”则要求在0.3毫米刻度上凿刻,每颗秤星深浅一致、间距均匀,均靠手工与经验把控。此外,行业内遵循“秤要出头”的古训,如制作1000斤秤需预留20余斤余量,寓意“步步高升”,既含吉祥寓意,亦体现对技艺余量的严谨考量。

蔡雪贞师傅制作的3.5米长杆秤因工艺精湛被誉为“江南第一秤”。这杆能称1000余斤的大秤,不仅吸引各地探访与报道,更让“永利木杆秤”声名远播,成为临海手工业的一张名片。

图为蔡雪贞师傅展示制秤关键工序,金楚尧摄

转型之路: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

1989年电子秤的普及带来行业寒冬,木杆秤因需手动计算、操作复杂,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在此背景下,蔡雪贞师傅受地方领导启发,开始探索“从实用工具到文化工艺品”的转型之路。

转型初期,她多次改进工艺,在保留计量功能的基础上提升观赏性:在秤杆雕刻琴棋书画等图案,用黄铜镶嵌秤星,赋予其“称心如意”“公平守信”等文化寓意。如今,小秤被制成礼品,用于婚庆挑盖头(寓意白头到老)、乔迁镇宅(寓意秤砣压地盘)等场景,成功挖掘出木杆秤的文化附加值。

目前店铺内实用秤与工艺秤并存:实用秤仍供应农村集市,满足老一辈商贩对“耐用准稳”的需求;工艺秤则成为文化载体,销往各地。同时,作为非遗传承基地,店铺每年接待上千名小学生体验制秤,通过实践参与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

图为店中错落陈列的各类木杆秤,金楚尧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蔡雪贞师傅的合影

传承困境与启示:坚守与变通的平衡

尽管转型初见成效,传承难题仍未解决。蔡雪贞师傅坦言未正式收徒,一方面因店铺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源于年轻一代对“耗时三年出师、收入不稳定”的手艺缺乏兴趣。但她并未因此封闭传承渠道,对来访的体验者与研究者均乐于讲解技艺,以开放态度赋活手艺的生命力。

永利木杆秤的生存轨迹也推进着非遗传承更深入的思考:其一,坚守核心价值是根基,如蔡雪贞师傅始终以“秤准稳定”为准则,拒绝修理无把握的秤以维护信誉;其二,顺势变通是关键,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转型,让手艺在功能迭代中找到新定位;其三,多方参与是助力,政府引导、文旅融合、教育体验协同发力,为非遗注入现代活力。

从1861年的糊口技艺到如今的非遗符号,永利木杆秤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传统手艺的传承,既要守住“匠心”之魂,也要打开“创新”之门。蔡雪贞师傅的坚守与探索,为更多非遗项目提供了“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的生存样本。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莎惠 韩扬帆 王艺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莎惠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