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柏园园) 近日,安徽大学法学院“竹娃织锦 法缀山河”返家乡实践团深入宁国市,围绕基层法治建设展开深度调研,解锁这座“竹乡”独特的法治密码,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宁国,作为“山核桃之乡”“元竹之乡”,不仅坐拥旖旎的自然风光,更在基层法治建设领域成绩卓越。实践团深入当地特色法治阵地,探索“法治+文旅”的创新融合模式,挖掘法治建设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图为实践团在司法局门口合照

当天上午,实践团来到汪溪街道法治文化广场的民法典大道。该大道以独特的设计,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日常休闲场景。以“民法典大道”主题标牌为起始,12块民法典知识宣传小品沿步道有序排列,借助漫画长卷与扫码语音解说等多媒体手段,生动诠释《民法典》在人生不同阶段对公民权益的保障。成员们漫步其中,沉浸式感受“寓教于游”的普法新模式。“这种将法治知识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法律不再晦涩难懂,而是真正走进群众生活。”实践团成员小张说道。这种创新的法治文化阵地,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还让法治观念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人心,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夯实了基层法治建设的群众基础。

图为司法局吴主任带领参观民法典大道

下午,实践团与宁国市司法局开展座谈交流。司法局人事教育科吕科长围绕“一个统筹,五大职能”工作体系,详细介绍了宁国法治建设的整体布局与创新举措。在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宁国市将法治建设与生态保护、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的独特实践。宁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凭借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让“两山”理念落地生根;而柴烧龙窑这一珍贵非遗文化,也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得以传承延续,焕发生机。这些生动案例展示了法治建设对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推动作用,为实践团成员打开了基层法治建设新思路。

图为司法局会议室内

随后,实践团走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深入探究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创新实践。基地内,数字化普法长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VR模拟法庭等现代科技手段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将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化为趣味十足的互动体验。工作人员介绍,基地聚焦校园欺凌、网络安全、毒品预防等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团成员亲自体验后表示,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能够极大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普法效果,对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图为实践团打卡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此次宁国之行,实践团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见证了宁国市在法治文化建设、依法行政、青少年法治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成员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在法治建设中的责任担当。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未来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投身法治宣传与服务工作,为推动基层法治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让法治之光在更多乡村闪耀,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柏园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柏园园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