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21日讯 (通讯员 白依然) 7月5日,一支由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子组建的“护学稼穑·青耘乡土”志愿服务队踏上四川省大邑县的土地。他们以“抢救+传承+传播”的创新模式为抓手,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耕文化保护工作,同步助力乡村发展。青春的身影穿梭在阡陌之间,既为古老的农耕文明注入延续根脉的活力,也用实干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在广袤田野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图为队伍出发前的合照。拥中格西摄

实践调研下沉,为农耕遗产注入保护动能

面对乡村老农具渐趋流失、农耕技艺传承断层的现状,服务队聚焦农耕文化保护需求,开展“一人一档”记录工作,为传统农具建立数字档案,助力地域文化遗产保护。服务队始终坚持“实践为民”理念,以多小组协同为支撑,形成“统筹引领、分工协作”的行动模式,通过“走访调研+影像记录+档案整理”三大路径,推动农耕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留存,着力培养懂乡土、能实践、善传承的青年力量,切实将调研成果写在大邑的田野上,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图为走访调研。周锦怡摄

文化传承落地,让乡土智慧在振兴中焕发新生

由1名老农人带领10名志愿者深耕乡土,以“双模式”推动农耕文化传承:走访村舍间,与老农人细究传统农具历史渊源,体悟劳动智慧;田间实践中,于前进村学习园艺种植技术,实操老农具耕作技艺。青年队员们在“知”的调研中解码乡土文化,在“行”的研学中传承农耕技艺,以“知行合一”的青春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人技相承”的鲜活动能。

▲图为队员们跟随农场主学习农具使用。拥中格西摄

传播为钥,解锁农耕文化新活力

服务队搭建“多拍+多剪+优传”传播架构,为传统乡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以镜头聚焦老农具的工艺细节与使用场景,匠心打造 “老农具文化传播” 系列短视频,在抖音、B 站、小红书、微博等多平台积极进行分众化传播。借助青年创作者独特的影像表达与新媒体传播逻辑,促使传统农具转化为连接现代社会的文化符号。

▲图为宣传组同学剪辑视频。孙洪骏摄

此次大邑之行,“护学稼穑・青耘乡土”志愿服务队让沉静的农耕文化遗产在“抢救+传承+传播”的创新模式中焕发生机。未来,这支青春力量将持续深耕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播,用行动,让更多乡土智慧走进大众视野,让古老农耕文明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更多田野间铺展延伸。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白依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依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3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