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微光筑梦”实践团队前往韶关市沙田镇中心小学,开展“微光筑梦,情暖童心”资助育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困境与政策盲区,通过音乐疗愈、深入访谈、政策宣讲等多样化行动,积极响应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支持乡村教育的部署要求,为乡村儿童送去关怀与支持。
心理疏导:以艺术活动搭建沟通桥梁
抵达沙田镇中心小学后,团队在活动室内开展 “以鼓为媒,倾听心灵” 心理鼓圈活动。志愿者刘骏杰组织十余名儿童围坐成圈,逐一介绍各类乐器,示范非洲鼓演奏方法,引导大家协作完成演奏。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跟随他的动作,小手跟着节奏起落,原本分散的鼓点渐渐汇成整齐的洪流。许多内向孩害羞的孩子也从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逐步转为主动跟随节奏,在集体协作中减少心理隔阂。
同时,隔壁教室开展了“以画为媒,对话心灵”团体绘画疗愈活动。韶关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占丹玲组织孩子们绘画,鼓励他们自由描绘生活点滴与心中所想;画作完成后,还需带着作品与大家分享——通过色彩与线条的非言语表达,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待孩子们分享完画作,志愿者分发填色明信片,说明票数最高的小朋友可以获得小奖品的规则。此次活动以非言语表达为载体,有效促进了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为每位孩子发放了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心理鼓圈活动
实地调研:多渠道了解实际需求
为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实践团队与沙田镇中心小学的班主任进行了细致访谈。班主任们表示,学校的留守儿童在学业上缺乏辅导,心理上也承受着较大压力。由于学校规模不大,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工作由班主任兼任,在专业性上存在一定局限。实践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了班主任反映的问题,并表示将把相关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争取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真希望能切实为孩子们做些事情,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一位团队成员说道。
此外,实践团队还深入村民家中,与留守儿童的家长面对面交流。在走访过程中,队员们详细询问了家庭的经济来源、子女教育情况等,并向家长们介绍了各类资助政策的申请条件、申请流程和资助标准。“以前我们对这些政策不太了解,总担心孩子的学费问题,听了你们的介绍,心里踏实多了。” 一位家长在听完队员的讲解后说道,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团队不仅了解到了家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也帮助家长们对资助政策形成了更清晰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入户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
政策宣传:问卷调研与精准施策
为更全面地了解村民对资助政策的认知情况和需求特点,实践团队队员手持调研问卷与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手册,穿梭于村落之间,在村镇人群集中的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国家资助政策的介绍。
实际接触中,队员们发现了一些此前未曾留意的情况:尽管国家资助政策已实施多年,许多村民对政策的知晓度仍有待提升,部分人还存在理解偏差。面对这一情况,实践团成员们没有气馁,而是针对不同村民的接受程度调整沟通方式:遇到因文化程度不高而面露难色的村民,便逐条解读问卷内容,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表述;碰到对政策存在偏见的村民,就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政策的具体成效,消除其顾虑。通过耐心引导,多数村民从最初的抵触、犹豫转变为主动配合,积极填写问卷并询问政策细节。
回收问卷后,团队统计分析发现:多数村民对资助政策有基础认知,但在申请流程、所需材料及细节上存在较多疑问。据此,团队召开会议制定两项举措:一是整理政策问答手册,解答共性问题;二是计划通过政策咨询微信群、政策解读短视频等线上渠道,持续提供咨询指导,助力村民掌握政策并顺利申请。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入户与村民宣传资助政策
微光汇聚,照亮未来
随着夕阳西下,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微光筑梦,情暖童心”资助育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在此次活动中,实践团队通过团体疗愈活动让孩子们打开了心灵之窗,通过进村入户讲解资助政策为家长们送上了详细的申请指南。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活动虽已结束,但他们会继续关注孩子们的需求,跟进政策的落地情况,同时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关爱乡村儿童的行列中来。正如 “微光筑梦” 的寓意,每一份微小的关爱汇聚起来,终将成为照亮乡村儿童未来之路的光芒,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班主任们在沙田镇中心小学校门前的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炎仙 林愉珺 潘碧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炎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